搜尋此網誌

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感覺,是一種導引

感覺,是一種導引

■ 洛夫,當代華人最具有創造力的詩人。他的詩,詩質密度大、意象繁複、內涵深刻、富有啟示,往往令讀者震懾,人稱「詩魔」。

在洛夫的詩作中,有一首詩,名為《「大悲咒」與我的譯文》,這是一首洛夫對於「大悲咒」這篇古老咒語有所感應而創作的詩。

在這詩作的後記中,他說:「....我深信,不同的人念這篇咒語時必有不同的感應,而產生不同的意義。以上是根據我個人的感應而以意象語寫成這篇譯文 ....。」

在洛夫的後記中,洛夫自己也說得很明白,他對於《大悲咒》有「個人性」的感覺,他跟隨自己的感受,創造出自己的意象與結構,進而完成了創作。


當我們拆解洛夫的話語,我們可以找到洛夫的創造過程:

1. 先有感覺
2. 感覺轉化為意象
3. 意象轉化為文字,最終完成一首詩

這個創造過程,看似簡單,任何一個人,只要掌握住基本的語文詞彙能力,都可以利用這個過程,來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 ── 當然,寫得優劣好壞,那是另一回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創意心智

意心智

許多歷史上的天才,不乏在某一種心智屬性上,展現了高度運用的能力,譬如說愛因斯坦的「想像力」、威廉‧布雷克的腦中幻影、米爾頓‧艾瑞克森的直覺與潛意識 ...... 等等。

在其中,少見而獨特的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,他往往利用「夢中影像」來汲取他創作的靈感,他甚至發展出一個方法,使他在作夢的時候,可以清醒過來,以此來抓住清晰的夢中景像。

當然,像達利這種高度利用「作夢」能力的人是少見的。但是,不論如何,這些心智屬性的高度利用,往往可以透過種種的練習來達成,它們都有助於個人天賦的發展、以及創造力的釋放。

但是,我們也強調,或許更重要的,是學習對心智的一種整體利用。這種運用心智的方式,將自動啟動心智的各種屬性,進而帶來了源源不絕的靈感、啟示與創意。這種方式,代表著「創意心智」的模式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 

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

創造,一種實現的能力

創造,一種實現的能力

只有那些願意花時間與努力,去表達思想與情感、去實現洞見與創意的人,才能真正地讓創造力綻放:

── 吉列﹝Gillette﹞,安全刮鬍刀片的發明人,在1895年有了產品的完整影像,可是,為了要把腦中的影像實現出來,卻必須歷經許多的實驗與考驗,包括了應該使用哪一種鋼材、如何鍛造出這種鋼材、刀片要多薄、如何更換、如何 ...等等的問題。

你猜,吉列花了多少年的時間,才推出他的產品?
答案是,8 年。

── 台灣最具有創造力的詩人,洛夫先生,他一本《石室之死亡》的詩集,其意像之繁複、內涵之深刻,震撼了台灣詩壇,甚至引發了詩學論戰。

你猜,洛夫花了多少年的時間,才完成這本詩集?
答案是,5 年。

── 《色!戒》,民初知名作家,張愛玲小姐的著名短篇小說,因為被大導演,李安先生搬上大螢幕,而引起話題。李安先生甚至稱《色!戒》這篇小說,是張愛玲小姐的所有作品中,最好的一篇。

你猜,張愛玲花了多少時間,才完成這篇小說?
答案是,27年。

你呢?
── 你願意花多少的努力,把你的創意實現出來?
── 你願意花多少的時間,把你的洞見帶進世界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創造,是一種綻放

創造,是一種綻放

■ 為了追求更健康、平衡、與自然的生活,放棄了家族龐大的事業,約翰‧羅賓斯﹝John Robbins﹞,帶著妻子與小孩,搬到一座小島,力行自耕自食的生活模式。

在靜坐冥思中,約翰‧羅賓斯的腦海中逐漸浮現了某些概念與想法,引領他去探索食物、健康、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。於是,他開始研究科學論文、周遊美國,多年的研究之後,他寫下了第一本書,撼動了全世界。

那本書,就是震撼美國與世界的,《新世紀飲食》〔Diet For A New America〕。

這故事,是要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應該搬到小島,自食其力,並且時時靜坐冥想,我們才會擁有好創意,是嗎?當然不是。事實上,這個故事主要在告訴我們,關於「創造力」,一般有兩個面向,它們是:

1. 深入於內在
2. 綻放於外在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

瑪麗蓮‧夢露的哀傷

瑪麗蓮‧夢露的哀傷

有人說:「想像力」是創造性的門。
當我們讓想像力向任何一個方向延伸發展的時候,它似乎會沿著這個方向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.......,「想像力」,似乎有它自己的軌跡。

■ 瑪麗蓮‧夢露﹝Marilyn Monroe﹞,美國前著名女星,以一襲白紗洋裝在地鐵站被風捲起裙襬,雙手交疊按住裙擺的電影海報,展現出女性的無比風情嬌媚,而被世人稱為性感女神。

在這廣為流傳的劇照中,世人只見夢露展現燦爛笑顏,風情無限、性感撩人。有許多藝術家想要模仿此照片,找了一些女模特兒,擺出相同的姿勢,卻怎麼也拍不出那麼吸引人的丰采。

於是,藝術家告訴模特兒說,「想像」自己就是瑪麗蓮‧夢露,深入她的內心,感受她的情感與期盼,等有了「感覺」後,再來拍照。

令人驚訝的是,許多模特兒在「想像」自己就是瑪麗蓮‧夢露的時候,而擺出夢露的姿勢時,她們卻「感受」在美豔的外表、迷人性感的笑容之下,隱藏著一種孤獨、不快樂,甚至是悲哀的一種情緒感受。


在那些女模特兒身上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── 那種孤獨、不快樂,以及悲哀的情緒與感受,是從哪裡來的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愛因斯坦的探索

愛因斯坦的探索

世界上有很多天才,但是,從未有過一個人的心智像愛因斯坦般地引人矚目,甚至在他死後,人們也想解剖他的大腦 ── 這是哪一種心智,何以在沒有實驗設備、也無需複雜計算的幫助下,僅僅在兩個「想像畫面」的幫助下,就得到大啟示、大洞見,進而改變了全世界?

那些靈感、啟示與洞見,從哪裡來的?
──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發現「光速恆定」?
── 為什麼愛因斯坦會突然領悟到「有那麼一瞬間,墜落的人『必然會感覺失去重量』?」

愛因斯坦的理解如此超乎了常人的思索與想像,並且違逆了常人的直覺與經驗,可是,愛因斯坦的洞見卻是對的,為什麼?這是另一個謎。

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: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。
的確,另一位物理天才,理查‧費曼,就曾經說過:「當愛因斯坦失去物理圖像的時候,他也失去了大創見。」

既然如此,愛因斯坦的洞見與創意,會不會隱藏在他的「想像力」之中?如果是,那麼,在他的「想像」中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

一個迷思

一個迷思

在這裡,我們觸及了一個重要的議題,那就是:
──「右腦,是不是掌管創意與創造力?」

經過對人類大腦的研究,科學家發現,人類的左腦掌管語言、文字和推理,右腦掌管空間、旋律、感受、以及想像力。當人們閱讀、思索的時候,左腦比較活躍;從事一般的藝術創作,如音樂、繪畫的時候,右腦比較活躍。

因此,有人下了一個結論:「擁有創意和創造力的人,往往是比較善用右腦功能屬性的人。」

的確,許多充滿創造力的人,也反映了這種現象:
──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的畫家,達利,他奇幻、魅異的畫風,往往汲取自他的夢中形象;
── 英國詩人、畫家,威廉‧布萊克﹝William Blake﹞,常常畫出他腦海中的異人、異物、異象;
── 當然,還有天才愛因斯坦,他僅僅憑著「想像力」,就發現了「相對論」;
── ......。

所以,右腦掌管創意與創造力,是嗎?
當然不是。

首先,「擁有創意和創造力的人,往往是比較善用右腦功能屬性的人。」這句話基本上是成立的。但是,這道理只說了一半,而另外一半,因為沒有說,往往給人更多的誤解與誤會。

誤解會產生是因為人們會把「擁有創意和創造力的人,往往是比較善用右腦功能屬性的人」這句話,簡化為「右腦管創意」這個極其簡單,且過度二分法的概念。

這概念被過度解釋為「左腦是沒有創意的」,並且也帶來了「創意是不邏輯的」、「創造力是不需要思索的」..... 等等的暗示與意含。

左腦和創意、創造力沒有關係嗎?
── 達文西不是因為喜歡思考才充滿創造力的嗎?
── 牛頓不是因為不斷地思索才發現「地心引力」的嗎?
── 林懷民先生在創作的時候,不需要「思考」嗎?
── 李安先生在拍電影的時候,不需要「思考」嗎?
── .........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在「問題」之後 ...

「問題」之後 ...

我們說:「問題」與「挑戰」,是創造力的起點。
只有把「問題」與「挑戰」視為一個機會,是個人開發潛能、釋放創造力的機會,並且深深相信,每個問題與挑戰都有解答的人,才有可能走上創造的旅程。

那麼,當一個人走上旅程,試圖去解決問題、克服挑戰的時候,接下來,發生了什麼事,使得「創造力」展開了神秘的歷程?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:

■ 曾經,有專業畫家與科學家合作,利用核磁共振造影,來研究專業畫家與非專業人士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,他們的腦部活動是否有差異?

研究人員以「臨摹抽象形狀」這簡單的活動來做研究,結果如下:

── 非專業人士在臨摹時,腦部的主要活動集中在後腦的視覺區,反映出正在進行摹仿的過程;
── 專業畫家在臨摹時,不僅後腦的視覺區有活動,更多的活動則集中在前腦的思維區,反映出專業畫家對眼前臨摹的對象,進行了大量思考的過程。

這是一個簡單的實驗,但是,在其中有重要的暗示,反映在小小的差異中:為什麼專業畫家在臨摹的時候,會涉入大量的思考,而非專業畫家不會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每一個問題,都有可能的解答

每一個問題,都有可能的解答

真正擁有創造力的人,不論他們面對的問題是什麼,也不論這些問題的尺度是什麼,大至宇宙運行的法則、小至原子的行為模式,或者是人生應該怎麼過,他們相信,一定有解答的存在:

── 愛因斯坦相信,這世界存在著「一個統馭世界運行的法則」,那是愛因斯坦所追尋的答案;

── 史帝夫‧賈伯斯相信,的確存在著「在宇宙間留下痕影的人生」,那是賈伯斯所追尋的;

── 羅勃特‧T‧清崎相信,的確存在著「一個豐盛富足的世界」,那就是羅勃特‧T‧清崎所追尋的。

就是這種對解答「存在」的深深信任,才驅使他們走上創造的不凡旅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

如果我是上帝

如果我是上帝

創造,是一種神秘的歷程。
不論這歷程如何神秘,它顯然意味著有一個起點與終點,以及神秘的中間過程。

可是,例外到處有。
如果說,創造的終點是一個作品在概念上的完成,那麼,李察‧巴哈的《天地一沙鷗》、吉烈的安全刮鬍刀片、以及蘇來的《月琴》曲子 ...... 等故事所顯示的,卻是「起點就是終點」,神秘的中間歷程完全消失。

創造力,處處打破規則。
但是,這現象終究少見。
大部分人的創作總是歷經腸思枯竭、遍尋靈感而不可得的痛苦階段。雖然如此,我們能不能找出創造的內在歷程,標示出可能的創造軌跡?

答案,或許是有可能的。

■ 據說,有許多年的時間,每天早上一醒來,愛因斯坦就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:「如果我是上帝,那麼我將會如何創造宇宙?」

■ 暢銷書《富爸爸》系列的作者,羅勃特‧T‧清崎說,從二十多歲開始,他就開始思索一個問題:「存不存在一個沒有風險,也無需資金就可以致富的世界?」

他們的故事,意味著什麼?
是不是意味著,創造力來自一個試圖解決「問題」或「挑戰」的追求,不論這問題或挑戰是關乎人生的、科學的,還是關乎財富的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創造的領域

創造的領域

關於「創造力」的議題,頗有爭議的一點,是在於,它是一種跨領域的能力,還是一種有清楚界定領域的能力?顯然,兩種觀點都成立。

達文西﹝L eonardo da Vinci﹞,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有創造力的人之一,其著名的畫作《最後的晚餐》,甚至被譽為歐洲藝術的基石。他雖然以繪畫流傳於世,但是,他探索的領域卻不僅僅獨於繪畫,卻橫跨了繪畫、天文、科學、軍事、醫學、數學 ..... 等等領域,達文西可說是跨領域天才的典範。

但是,這種人終究是少數。
大部分的人,其創造力似乎都有某個獨特的方向,或許是在音樂、繪畫、科技、物理、建築、數學、文學 ....... 等等領域,那標示了一個清楚的領域,在其中,個人的創造力最容易綻放。

那麼,要認識自己的創造力,我們也要知道,我們個人的創造力,可能是在哪一個領域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我是天才

我是天才

如果說,創造力是人類每一個人的傳承,潛藏在我們的夢想與渴望裡、綻放在我們的追求與表達裡,那麼,為什麼我們常常感覺個人的創造力是如此的枯萎與貧乏?為什麼我們無法有更多的靈感、啟示與洞見?

■ 音樂家貝多芬﹝Beethoven﹞的偉大與創造力,在歷史上無庸置疑。但是,貝多芬「是不是一位天才?」卻頗有爭議。他不像莫札特﹝Amadeus Mozart﹞,四歲就能作曲,八歲就譜出第一首交響曲。

但是,貝多芬從小就相信自己的天份。二十多歲時,他就認為,甚至要求別人相信他在音樂上的才華。他對自己的看法就是:「我是天才。」

二十多歲時,貝多芬耳朵開始聽不見;三十多歲時,近乎全聾。可是,他沒有被打倒。

對自己天賦的深深信仰,喚起貝多芬偉大的才能與創造力,創作出偉大的作品。


這個故事,是要我們到處宣稱自己是「天才」,是嗎?當然不是。事實上,這個故事真正要告訴我們的,是一個關於個人認知的問題,而這個「認知」,隱藏在「我就是天才」這句話的背後。

那麼,這個「個人認知」是什麼?
答案就是:對於個人天賦的深深信任。

你理解了嗎?
當貝多芬宣稱自己是天才的時候,事實上,反映了他「對於個人天賦的深深信任」,這個信任,才讓他得以肯定、並且發現個人內在偉大的創造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

創造力綻放的途徑

創造力綻放的途徑

曾經,有這麼一個故事:指著不遠處的球場,某個人向一位偉大的棒球教練說,在那邊打球的,是一群熱愛棒球的業餘選手。那教練回答說:不,他們之所以成為業餘的,是因為他們不夠熱愛棒球。

曾經,在一本書裡看過這麼一句話:許多人之所以感到疲憊、困頓,往往是因為他們沒有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。

曾經,許許多多的人語重心長地說出這些話語:
── 做你真正想要做的事;
── 做你真正熱愛的事;
── 做那些讓你感到激情而興奮的事;
── ........。

曾經,許多人疲憊而充滿挫折地說:
── 我想認識我自己、找回我自己;
── 我想讓生命,做點不同的事;
── ........ 。

為什麼?
因為生命就是創造力;因為生命的綻放,就是創造力的綻放:
── 夢想與渴望,就是創造力綻放的途徑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不僅僅是知識與技巧的問題 ...

不僅僅是知識與技巧的問題 ...


■ 曾經,一位大學電子學教授,遇到了蘋果電腦的創辦人,史帝夫‧賈伯斯﹝Steve Jobs﹞,
對於賈伯斯,教授深感敬意,卻也充滿了疑惑:

──「我的電子學知識,懂得遠遠比你還要多,為什麼我創造不出蘋果電腦?」教授問。
──「教授,創造力不僅僅是關於知識與技巧的問題,它還是關於人生追求的問題。」
賈伯斯深深注視著教授的眼睛,靜靜地回答。

對於這回答,教授的心中,若有所思。
你呢,在你的心中,是不是也若有所思?
如果你也若有所思,或許,你也領悟到,關於賈伯斯真正要表達的含意了。

首先,許多人渴望擁有創造力,他們或許玩弄詩句、塗抹油彩、寫寫方程式、譜寫曲子、玩玩吉他 ........,或許剛開始的時候,他們感到新鮮有趣、興味盎然;可是,沒有多久,他們會發現,新鮮感沒有了,所掌握的技巧卻成了牢籠,不僅不再有趣,卻成了把自己困住的牢籠。

為什麼?
答案或許就在於,因為他們往往是把技巧或知識,視為「創造力」的人。

可是,真正擁有創造力的人,他們理解,知識與技巧只是一種實現的工具、一種表達的工具。就像水彩與畫筆,以及繪畫的知識,只是表達某些東西的工具 ── 創造力,存在於知識與技巧之外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

與「可能性」打交道的能力

與「可能性」打交道的能力

創造力,是什麼?
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。

有人說它是「天外飛來」的啟示、是魔術般「無中生有」的能力、是「靈光乍現」的靈感,或者是「浩瀚無邊」的想像力,甚至是一種「超凡」的直覺感應能力 。

上面的解釋,都成立。
但是,這些解釋只觸及了「創造力」繁複多變的外在「面貌」,而不是內涵「本質」。

那麼,「創造力」的內涵「本質」,又是什麼?

■ 愛因斯坦﹝Albert Einstein﹞說:「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,因為知識定義了我們目前已知道的
一切,而想像力卻讓我們發現新事物與創造一切。」

■ 奧修﹝Osho﹞說:「創造力,是把新的洞見帶進存在裡,尋求方法讓未知能夠穿透已知。」

從上面的觀點來看,顯然,「創造力」的「本質」是:
── 一種與「可能性」打交道的能力,它是超越已知,在未知中探索、發現新的事物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第一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

神秘的創造力

神秘的創造力


「創造力」是什麼?
為什麼我們常常感覺創造的過程,充滿了神秘的特質?

■ 1959年,一天深夜,李察‧巴哈〔Richard Bach〕突然聽到一個聲音
說:「海鷗岳納珊‧李文斯頓。」他四下看看,卻毫無人影,那聲音
卻帶來了一個故事的前半部;八年後的某一天夜裡,那聲音再度出
現,帶來了故事的後半部。

那故事,就是震撼全世界的文學名著,《天地一沙鷗》。

■ 1895年,一天早上,吉列〔Gillette〕在面對鏡子,刮著滿臉鬍子
的時候,腦海中浮現一幅清晰、完整的圖畫,他看見了一個全新
的東西。

數年後,吉列推出了劃時代的產品,可拋棄式的吉列安全刮鬍刀片。

■ 看了朋友寄來的歌詞,台灣著名的音樂製作人,蘇來,彷彿進入一種
狀態,期間音符在大腦中自然湧現,在短短五分鐘之內,就完成了曲
子。

那曲子,就是傳唱世界的民歌經典,《月琴》。


在這類彷彿充滿神秘特質的故事中,我們往往震懾於從中浮現的無盡創造力,也驚嘆於生命的奧秘,以及無限的可能性。

在這裡,人們試圖追尋與瞭解的是,那些創意與洞見,是從哪裡來的:
── 是「誰」在對李察‧巴哈說話?
── 在蘇來的大腦中,那些動人的音符是從哪裡來的?
── 浮現在吉列腦海的完整圖像,又是從哪裡來的?

這些問題,反映了人們正試圖理解一種發生在他們身上、卻超出他們所能理解的更大事件。這些事件,就這麼發生了,不知其來處,亦不知其更深意含。

有人說,創造是一種神秘的過程。
的確,上面的故事的確呈現出創造力的神秘特質,那神秘性既超乎理解與思索,也展現了一種超越個人掌控的「自發性」過程。

首先,靈感、啟示與洞見,是從哪裡來的?有什麼意含或意義?為什麼會發生在某些人身上?....... 這類問題,往往超越了一般的理解與思索。

再來,我們也無法對靈感、啟示與洞見,召之即來、揮之即去。不論是李察‧巴哈、蘇來、或吉列,都無法控制那個聲音、曲子、產品圖像隨時出現在腦海中;它們就是神奇地「發生了」,過程奧秘難解。

如果「創造力」如此神秘,既超越思索,也無法掌控,那麼,是否暗示了「創造力」是無法學習與開發的?

答案,不盡然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第一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

我們就是自己的世界

我們就是自己的世界

在生命的旅程中,每一個我們想追求的、想達成的夢想與期望,不論是「自信」、「成功」、「創造力」..... 等等,到底在哪裡?

—— 在性別裡?
—— 在容貌裡?
—— 在文憑裡?
—— 在家世裡?
—— 在信仰裡?
—— 在膚色裡?
—— ..........

都不是。
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,不論男女性別、容顏相貌,不論學歷文憑、出生貧富,也不論宗教信仰、膚色人種 .......,都有許多改變人生逆境、實現夢想、開創不凡成就的人

事實上,那些我們想追求的、想實現的夢想與期望,都不存在於任何一個外在的事物上。因為,它們就在我們「每一個人」的身上 :它們就是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一切

這就是人生最大的秘密:
── 我們就是自己的世界!

不論我們想追求的是甚麼,最後,如果我們堅持到最後,我們會發現:當創造的旅程開始,到結束,起點是我們「自己」,終點也是我們「自己」 —— 一個是「現在」的自己,一個是期望中「未來」的自己。

開創人生的旅程,就是轉變自己思想的旅程,用行為表達自己思想的旅程 —— 人生的軌跡,就是個人思想的軌跡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七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生命的新大陸

生命的新大陸

生命,充滿了無限的「可能性」

在這無限的「可能性」之中,又隱藏著生命的「奧秘」。這「奧秘」,不僅僅需要「心智的眼睛」去看見,更需要大膽探索的人才能夠發現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

航海家哥倫布﹝Cristoforo Colombo的心智中,不僅僅只是相信「地球是圓的」這個在當時的新概念,他更有一顆無畏艱難、大膽探索的靈


發現新大陸,美洲,哥倫布帶給歐洲的不僅僅是來自新大陸的金銀財寶、菸草大麻 ....,也不是證明了「地球是圓的」。

有人嘲諷他,說:「不過是坐了船,往西走,再往西走,然後,碰到一塊大陸而已。」

哥倫布笑了笑,說:「許多人認為,我是往西航行才發現新大陸的。我自己的看法卻是,我是航向未知,才發現新大陸的。」

哥倫布帶給世人最大的啟示,是甚麼?
是證明了「地球是圓的」?
不是的。

哥倫布帶給世人最大的啟示,是:每一個人,都有自己的新大陸。這個新大陸,就是每一個人的「未來」—— 未來,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新大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六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守護你的願望

守護你的願望

他,兩度大學聯考失利

他曾經拿著劇本跑了三十多家電影公司,卻都沒有任何結果;

他曾經窮困到身上只剩43元,朋友來訪時,只能以滷雞翅宴請朋友;

他六年困頓,靠老婆的薪水過活;

他成功的時候,已37了。

他就是以電影「理性與感性」、「臥虎藏龍」和「斷背山」名揚國際的大導演,李安

在困頓的六年中,他不斷學習,不斷思索;他也曾因為前途茫茫而想要放棄,卻讓微弱的夢想支持自己,讓自己努力往前進

成名後,有人問李安:「如果有人正在谷底,遙望巔峰,你會送他哪句話?

他回答:「守護願望,它就會實現。

你呢?
—— 你守護自己的願望與夢想嗎?
—— 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,你依然選擇前進嗎?
—— 在困頓與失意的時候,你是否依然仰望巔峰,並且把
眼光放在夢想的高度

現在,就給自己一個許諾吧!
—— 現在,就告訴自己,你會守護自己的願望,你會永不放棄 .....
—— 現在,就告訴自己,你會仰望巔峰,縱然身在谷底,你依然選擇前進 ......
—— 現在,就告訴自己,縱然現在失意困頓,你依然把眼光放在你夢想的高度 ......

不要因為現在的困頓或失意,就放棄了自己的夢想;要知道,一旦放棄了,夢想就可能枯萎了,而人生,就有了缺憾。不要放棄,至少,不要輕言放棄。在心中保持熱情,懷抱希望、努力學習,讓夢想驅使我們前進

守護願望,仰望它們,在人生旅程中,勇敢地跟隨自己心的傾向,向每一個可能性開放,努力往前走

在心中告訴自己,成就的巔峰,就在未來的某一刻,只要努力往前進,我們就會到達目的地;在心中告訴自己,只要有希望,就會堅持下去、永不放棄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五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

從一個概念開始,改變自己的人生

從一個概念開始,改變自己的人生

創造力與偉大的潛能就在我們自己身上,不在其他地方;改變人生的偉大力量就在我們自己身上,不在其他地方

沒有走不出的道路,沒有打不開的困境,也沒有無法改變的情況 —— 除非我們相信不能。要記住,當我們的念頭彎,我們的人生就會跟著轉彎

如果你瞭解了,那麼,現在,請花一些時間看看自己的人生,看看那些我們不滿意的領域,看看那些或許讓我們感到困擾、無力與挫折的地方,它們往往就是我們要改變信念與思想的地方

在這裡,或許你會說:「是的,我相信那些我不滿意、充滿挫折的地方,就是我需要改變想法的地方。但是,我該相信甚麼呢?我該從哪裡著手呢?」

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,「我們該從哪裡開始改善我們的人生呢?如果思想真的創造出我們的人生經驗,而我們想改自己的人生,我們該相信甚麼呢?

千百年來,許多的教誨都告訴我們這麼一句話了:「我們相信自己是甚麼,我們就會成為甚麼。」

這句話,雖然簡單,卻有極為深刻的含意,隱藏著改變人生際遇的秘密
—— 如果我們相信「自己是富有的」,我們就會成為「富有的」;
—— 如果我們相信「自己一定會成功」,那麼,我們就「一定會成功」;
—— 如果我們相信「自己是有力量的」,那麼,我們真的就會「擁有力量」;
——
……。

在這裡,請仔細的思索這句話「如果我們相信…..,我們就會成為。」,仔細的思索它,在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因果關係先「相信 ....」,然後「成為 ....

要走出困境、改變人生,我們就必須要知道我們自己真正想要「成為」甚麼,然後開始去相信它。僅僅從一個概念開始,我們就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轉彎,往我們期望的方向前進。
 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四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每個人,都有無限的潛能

每個人,都有無限的潛能

「人類的潛能是無窮的!」這是一句老生常談,人們往往會同意這句話。但是,人們往往很難說出「我的潛能是無窮的!」這句話,或許,這想法對許多人來說太「沈重」了,以致於說不出口。

如果你也是這樣子的反應,那表示你並不真正相信自己的潛能;或者你認為「人類的潛能是無窮的!」這概念只適用於其他人,而不適合你。在這裡,你為自己的能力劃了一條界線,阻擋了你自身偉大潛能的開發。

記住,「人類的潛能是無窮的!」,所以我們自身的潛能是無窮的,也所以我們的創造力是無窮的。要開發我們自己偉大的潛能與創造力,就要相信我們自身天賦與潛力是無窮的,就要相信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是無限的。

現在,就開始告訴自己這句話:「我的潛能是無窮的,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是無窮的!」當我們開始相信這句話的時候,我們就會開始釋放出自己內在的偉大潛能,釋放出自己偉大的創造力。

錯誤的想法,會扼殺創造力

有許多錯誤的想法,會扼殺創造力,如:
—— 「創造力只屬於有天賦的人,是少數人才有的」;
—— 「培養創造力是很困難的」;
—— 「我這個能力算是創造力嗎?」
—— 「我沒有創造力」
—— .......

問問你自己,當我們說出這些話語的時候,它們跑哪裡去了?它們往「釋放」,還是往「抑制」我們創造力的方向前進呢?

要知道,當我們相信「創造力」只屬於少數人的,我們往往就排除自己也擁有「創造力」的可能性;當我們相信培養「創造力」是很困難的,我們就不容易發展個人的天賦能力;當我們懷疑自己的「創造力」,我們可能也就否定了它被發展的可能性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四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勝利的天空

■ 1940 年,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由阿道夫‧希特勒﹝ Adolf Hitler ﹞指揮的德國,征服了
全歐洲,並且開始向英國逼近。當時的德國軍容強盛、武器精良,幾乎無法匹敵。

縱然面對如此險惡的局勢,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﹝ Winston Churchill ﹞卻堅定的相信自己ㄧ定能贏得最後的勝利。

他在每一場的戰時演說中,清楚堅定地強調:「勝利,不計一切代價的勝利。」他以無比的信念說出:「我對我們國家獲得最終勝利的能力,懷有無比的信心。」

1945 年,德國投降,二次大戰落幕。英國首相邱吉爾,帶領英國,拯救了全歐洲。

在這歷史的片段場景中,顯示出一位歷史的偉人,是如何在艱困險惡的局勢下,依然對成功與勝利抱持最大的希望與反應,縱然那希望是渺小而搖搖欲墜的,是被炸彈所轟擊、並且是被失敗所步步進逼的。

但是,在邱吉爾的心中,永遠有一片勝利的天空:
縱然希特勒的德國所向無敵,但是,邱吉爾依然只看到自己的勝利;

在這裡,並不是說不能使用「不可能」和「理所當然」這兩個字眼,不是的。在這裡,主要是在說,許多未經思索的「不可能」和「理所當然」,會讓我們無法擴展自己的心智,進而限制住自己的世界。

要記住,當我們的大腦做出「不可能」或「理所當然」這評論的時候,就是我們更應該小心判斷的時候,因為我們的思索非常可能只停留在表象的層面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三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

人生,偏向我們期望最高的地方

人生,偏向我們期望最高的地方

■ 有一個許多人聽聞的心理實驗,那是關於一群心理學家到了一所小學,找了一群小孩和他們的家長,並且告訴家長們說,他們打算要測驗,並且評估他們的小孩是不是「天才」的一個實驗。

真相卻是,測驗只是一個幌子、一種掩飾,心理學家們根本不在乎試卷的測驗。他們反而只是隨意地在測驗卷中抽出幾份試卷,便宣稱這幾位小孩是天才。

然後,經過將近二十年的追蹤,心理學家們發現一個現象,就是當初那些被冠上「天才」名號的小孩,在二十年後的表現,比其他參加的學生要好得多。

到底發生了甚麼事?
為甚麼那些被冠上「天才」名號的小孩,在成年後的表現更為卓越?是巧合?是不可思議的現象?還是另有可能的解釋?

事實上,這實驗揭露了一個生命存在的奧秘:
—— 人生的際遇,以某種方式,的確是偏向我們期望值最高的地方。

在這個實驗中,那幾個小孩毫無根據地被冠上「天才」的頭銜。從此,就背負著來自家長更高的期望,或許,更重要的是,也來自對自己更高的期望,因為,畢竟「自己是天才」。結果是,他們的表現的確比較好。

當我們相信自己是天才,那麼,對我們會有甚麼影響?
顯然,當我們相信自己是天才,那麼,就會對自己的表現有更高的期望。在更高的期望下,我們不會隨便和稀泥,我們更可能會努力表現最好的自己,最後,就帶來了更好的結果。

反之,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普通平凡的,就容易對自己的表現抱持普通的期望,這又帶來了普通的結果。

這就是為甚麼有許多的研究都發現,當一個人把目標的期望值設定在越高的時候,他的成就往往也越高:
—— 期望值越高,成就往往就越高;
—— 期望值越低,成就往往就越低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三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「理所當然」與「不可能」

「理所當然」與「不可能」

最具有限制性、也最沒有擴展性的想法,大概要屬「不可能」和「理所當然」了。它們是一對思想的雙生子,誕生在那些主觀性強但思索不夠廣闊的心智結構中。

它們像一堵「思想的牆壁」,圍繞在個人信念的四周,在牆壁外的,就不符合他們原有的信念,他們就會說「不可能」;相反的,在牆壁裡面的,就符合他們原有的認知,他們就會說「理所當然」:

── 當哥倫布﹝ Cristoforo Colombo ﹞決定橫渡大西洋的時候,人們跟他說:「那是不可能的!你一定會從地球的邊緣掉下去的。」

── 當萊特兄弟﹝ Wilbur Wright & Orville Wright ﹞決定飛上天空的時候,人們說:「那是不可能的!人類是不可能飛上天空的。」

── 當女權運動興起的時候,激怒了許多男人,他們這麼說:「男人『理所當然』比女人優秀。」

── 當金恩博士﹝ Martin Luther King, Jr. ﹞帶領黑人爭取人權的時候,激怒了許多白人,他們說:「白種人『理所當然』要比其他有色人種優秀。」

── 當牛頓﹝ Isaac Newton ﹞問「蘋果為甚麼會往下掉?」的時候,人們說:「這是哪門子的問題?蘋果『理所當然』是往下掉的。」

歷史證明,哥倫布沒有掉進地球的深淵,萊特兄弟引領人類飛上天際,牛頓找到了「地心引力」,他們的每一步都改變了人類的歷史;歷史也證明了,所有的人種都是一樣的優秀而珍貴,女性的能力與智慧也絕對不會輸給男性。

那些先驅者的目光遠大?
是的。他們的思索超越了「不可能」的限制,超越了「理所當然」的表象,因此,他們擴展了個人的世界,也擴展了全人類的世界。

我們的目光短淺?
有可能。當我們的思索停留在「不可能」的限制裡,停留在「理所當然」的表象裡,那麼,我們的眼光就無法看見更遠的地平線,在那裡,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
在這裡,並不是說不能使用「不可能」和「理所當然」這兩個字眼,不是的。在這裡,主要是在說,許多未經思索的「不可能」和「理所當然」,會讓我們無法擴展自己的心智,進而限制住自己的世界。

要記住,當我們的大腦做出「不可能」或「理所當然」這評論的時候,就是我們更應該小心判斷的時候,因為我們的思索非常可能只停留在表象的層面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二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心有多大,世界就有多大

心有多大,世界就有多大

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。但是,許多人或許還沒有意識到,這諺語反映了真實的人生情況 —— 每個人都真的在以自己的「心」決定自己世界的大小。

更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,他們往往是以一種「限制」性的方式,而不是以一種「擴展」性的方式,來決定自己世界的大小。

他們往往會不經意、未經思索地說出這些話語:
── 「不可能!」
── 「理所當然!」
── 「沒有道理!」
── 「我不想知道!」
── ……..。

問問你自己,當我們說出這些話語的時候,它們跑哪裡去了?它們是「限制」了我們的世界、還是「擴展」了我們的世界?

你是否發現,當我們說出這些話語的時候,往往給自己更多的限制,而不是更多的「可能性」?你是否發現,就是這些想法,阻止我們向外探索與擴展,使我們停留在原有的世界裡?

在這裡,並不是要我們輕率地對每件事都說「可能」、「有道理」........,不是的。在這裡,主要是在提醒,透過我們個人的想法,我們決定了甚麼是可能的、甚麼又是不可能的;進而又決定了我們能做甚麼,不能做甚麼;所有這一切,又決定了我們個人世界的大小 —— 個人世界的大小,就是思想格局的大小。
 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二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50 元與 100元的戰爭

50 元與 100元的戰爭

■ 我一個朋友,他因為個人的因素,目前沒有工作,也沒有收入,他計劃休息一段時間,用有限的金錢來支持他目前的生活。有一天,要出去吃中飯的時候,他心裡在想,「要省一點,身上沒甚麼錢,吃 50 元的便當就好。」突然間,他發覺到自己的想法可能是不好的。

他跟我描述他當時心中有兩個想法:
第一個想法是: 你現在是沒有收入的,你現在擁有的錢是有限的,你必須節省,不然你會更快的讓自己沒有錢了。所以,不要吃太好的,你要知道你現在是「沒有錢」的,去吃 50 元的就好了。我的朋友說,這叫做「貧窮意識」。

第二個想法是:是的,沒錯,你現在是沒有收入的,你現在有的錢是有限的,你也應該節省,不要浪費,但是,你不應該看你自己是沒有錢的,你必須看你自己是富有的,所以,去吃好一點,去吃 100 元的。我的朋友說,這叫做「富有意識」。

我的朋友說,這兩種聲音,有好幾分鐘的時間,在他心裡不斷地在戰鬥。後來,他去吃了 100 元的一餐。

他這麼解釋說:
如果他選擇了吃 50 元的一餐,在那時的情況下,就表示他接受了「我現在是沒有錢的」這想法,這選擇會真的讓他創造出「沒有錢」的狀況。而他希望自己是很有錢的,那麼,在心裡上就要相信「自己是很有錢的」,所以他選擇去吃 100 元的一餐。

你看出這故事的意義了嗎?
── 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「沒有錢」的,那麼,就會傾向去吃 50 元的一餐,在這裡,我們的行為是被「我沒有錢」這想法所驅動的。
── 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「有錢」的,那麼,我們就不會有吃 50 元或 100 元的煩惱了 ,在這裡,我們的行為是被「我是有錢的」這想法所驅動的。

重點不是在說,我們必須吃貴一點的。這故事是在說,當我們面對一個無益於自己的想法
── 這裡是,「我是沒有錢的」這想法的時候,我們應該採取行動去對抗它。要知道,當我們相信自己是貧困的,大於相信自己是富裕的時候,我們的人生就會更靠近貧窮。

那麼,我的這個朋友,他決定讓自己更靠近富裕,因此,他的行動就必須支持「我是有錢的」這想法,就這是他選擇吃 100 元一餐的原因。
 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一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實現夢想的途徑

實現夢想的途徑

現在,假設你要獨自一人旅行,到一個從未到過的遠方。那麼,你可能會開始蒐集資料:你可能會打開世界地圖看看,那個地方,有多遠?有幾條路線是可以選擇的?而途中要經過幾個國家?你預計甚麼時候要到達?

於是,你的腦海中就建立起了一條預想中的路線,貫穿著一個一個的指標,而你知道,沿著這途徑,你會到達目的地。

達成夢想,就像是一個旅程,當夢想彷彿是那麼遙遠的時候,我們常常不知道該往哪裡去。那麼,如果從現在,到達成夢想的途中,我們也建立起一條預想中的路線,沿途插滿路標,那我們就知道下一站該往哪裡去。而路標,既是提醒,也是激勵,告訴我們更靠近夢想了。

為了讓這概念更清晰,我們先來看看在網路上流傳的,關於八十年代的著名歌手李恕權的故事。這故事或許不是真實的,但它所透露出來的概念,頗具啟發性。

這故事,大概是這樣子的:

■ 在大學時,一天,一位朋友問李恕權:「你希望自己五年後在做甚麼?」

他回答說:「五年後,我希望自己有一張很受歡迎的唱片在市場上發行。」

他的朋友聽了,就對李恕權說,把這個目標倒算回來,就知道如果要達成目標,應該做些甚麼事了。五年後如果發行了唱片:

── 那麼,第四年就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好

合約;

── 那麼,第三年一定要有完整的作品讓唱片公司試聽;

── 那麼,第二年一定要開始錄音;

── 那麼,第一年要把錄音的曲子編曲好;

── 那麼,第六個月要把作品修飾好;

── 那麼,第一個月要把曲子完工;

── 那麼,第一個星期要列出曲子清單;

── ......。

你瞭解了嗎?要讓自己更能夠朝著目標前進,就是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該做甚麼,或者往哪裡去?

當我們在腦海中建立一條通往夢想的途徑,並且看見沿途的指標,我們也會相信,我們會到達目的地,實現夢想,達成目標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十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

登太山而小天下

登太山而小天下

許多人都有爬山登高的經驗,當人們站在高處,天際湛藍浩瀚,清風徐徐,舉目舒展遼闊,凡塵俗事似乎都遠了,心情為之舒展。

那時,日常生活在我們腳下,那些困擾我們的許多瑣事,往往突然間變得似乎比較無所謂了,不再那麼重要了。它們彷彿變得「更小」了,小到我們可以在心裡輕易地把它們放下,我們不再被它們所困擾了。

為甚麼?
為甚麼古人說「登泰山而小天下」?
為甚麼那些瑣事在我們的心中彷彿真的「變小」了,使得我們更容易擺脫、放下它們?

事實上,天下依然是天下,瑣事依然是瑣事,它們沒有任何改變。那麼,真正發生變化的不是天下,也不是那些瑣事,真正發生變化的是「我們」自己。

那麼,在「我們」身上,到底發生了甚麼事?
能不能說,是我們被「抬高」了?

當我們登高,我們讓自己置身一個更高的位置,從這個位置,我們「離開」了原來的情境,與一般日常生活的距離「拉遠了」。

透過實際上距離的改變,我們心理上的距離也改變了。這種心理上距離的改變,使得那些原本困擾我們的瑣事,就彷彿變得「更小」了。當我們離開了它們,相當程度地,我們也擺脫了它們。

你瞭解了嗎?
當我們離開一個情境,某種程度,我們也離開了在那個情境中與我們切身相關的一切,使得它們不再那麼切身。因此,在那情境中,原本困擾我們的事物會更容易被擺脫、放下。

如果你瞭解了,那麼,或許你會思索,如果我們能夠「離開」一個情境,那麼,我們是不是也可能「走進」一個情境,與它近身遭遇,讓新的情境與我們變得更為切身,而影響到我們的感受與經驗,甚至改變我們的行為與思維?

是的,是有這個可能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九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情境效應

情境效應

■ 有位運動選手,在一場國際大賽中奪得金牌。幾年後,他再度參賽,也希望自己能再一次得到冠軍。為此,他請了顧問來幫助他達成這個目標。

這顧問非常詳盡仔細的詢問,在上一次他獲得金牌的那場比賽中,他所有經過的一切:他吃了甚麼?他做過甚麼?有人說了些甚麼? ....。

然後,這顧問就開始「重建」過去的一切:

── 他安排讓這位選手吃幾年前他得到金牌時同樣的食物;

── 他安排讓這位選手穿幾年前他得到金牌時同

樣款式的衣服;

── 他安排這位選手走幾年前他得到金牌時走過的同樣路線;

── 他安排助手跟這位選手說幾年前他曾經聽到的同樣話語;

── 他在休息室放著幾年前相同的音樂;

── ........。
 

這位顧問「重建」了過去所有的情境,而所有這過去的一切,讓這位選手知道,順著這一切情境的發生,他會獲得金牌,就如幾年前所發生的結果一樣 .....。

比賽結束後,他果然再度獲得金牌。

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,顯示出透過環境的塑造,竟然能夠創造出某個特定的結果。

「情境效應」,透過塑造出某一特定的情境,用以改變自己的經驗與感受,甚至創造出某種特定結果的效應。這種現象,叫做「情境效應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九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成功的軌跡

成功的軌跡

二十三歲時,他只是美國運通公司在台灣的一個傳達小弟。二十八歲的時候,他已經成為美國運通公司在台灣的總經理。在台灣,嚴長壽這個名字,代表了一個透過自我學習成長而成功的一個典範。

他具有願學習、肯付出、誠懇謙虛、正直堅毅、樂於分享、非常尊重每一個人 ..... 等等的美好特質。

重點是,是「甚麼」讓一個人在短短五年之內由傳達小弟躍升為總經理?

── 是家世嗎?不是的,他的父親雖然出生富貴之家,到台灣時已經家道中落;
── 是學歷嗎?不是的,他只有高中畢業;
── 是能力嗎?有可能,他自我充實、學習動機強烈;
── 是態度嗎?有可能,他尊重自己與他人,他看人好處,不看壞處;他謙虛、負責、堅
   守原則; ..... 。
── 是機運嗎?有可能,機運雖然無法評估,但我不否定它存在的可能性;
── 是想法嗎?有可能,在他的想法中可能具有某些更快實現夢想的軌跡;
── 是方法嗎?有可能,而這常常是被人們所忽略的一面;

好的能力和好的態度的確是重要的,在每一個目標達成的過程中,它們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。除此之外,還有甚麼可能性,使得一個傳達小弟在短短五年之內就成就了自己?

答案,就在他的某些想法和作法之中:

── 他主動「管」很多別人的事 …… 縱然他還只是一個傳達小弟的時候;
── 他穿西裝上班 …… 縱然他還只是一個傳達小弟的時候;
── 他練習簽名 …… 縱然他還只是一個傳達小弟的時候。

問問你自己:

── 當你身為管理者的時候,你是不是「管理」很多別人的事?
── 當你事業有成、拜訪客戶的時候,你是不是穿西裝、打領帶?
── 當你是決策者的時候,你是不是常常要批示文件,並且簽上自己的名字?

許多人能力好,卻只管好自己的事;
許多人態度好,卻不敢讓自己的穿著更像成功者的樣子;
許多人只是隨便寫上自己的名字,卻從來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位大人物在簽名。

而嚴長壽先生:
── 他看自己是一位大人物;
── 他讓自己的穿著看起來就是一位成功的人;
── 他學習許多跟他當時的職務沒有關係的業務,因為管理者總是有更高、更完整的視野
── ........ 。

就是這些小小的行為,大大地「縮短」了他改變自己、改變人生逆境、達到成功的時間。

你瞭解這其間的差異了嗎?你發現這其間的不同了嗎?
縱然只是一點點的差異,也會大大的不同。
而生命中的一點點不同,人生際遇就會大大的不同。

你必須要瞭解:
── 不是等你成功了,你才來改變自己的穿著;
── 不是等你成功了,你才來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;
── 不是等你成功了,你才來改變自己的行為舉止;
── 不是等你成功了,你才來看自己是成功的人;

在「現在」,就改變你的穿著,讓自己「看起來」就像是一個成功的人;
在「現在」,就改變你的說話方式,讓自己「聽起來」就像是一個成功的人;
在「現在」,就改變你的行為舉止,讓自己的行為「就是」一個成功的人;
在「現在」,就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,要看自己「已經是」一個成功的人;

就是如此,這就是讓未來的夢想更靠近自己的方法。
當我們在「現在」,就做「未來」達成目標、實現夢想時會做的事,我們會更快地達成目標、實現夢想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八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趕上「未來」

從「現在」到「未來」的最短距離

現在,如果把「現在」,看作是一個起點,而目標達成時的那個「未來」,看作是目的地,是終點。那麼,從起點到終點之間,是有一段距離的。現在,我們要做的就是「縮短」這距離,讓我們能夠更快地達成目標、實現夢想。

首先,我們先來看看科學家是怎麼解釋空間上的距離:
── 我們常說,在地理上,有A 和 B 兩個位置,那麼,直線是最短的距離。
── 科學家說,理論上,如果我們能夠把空間彎曲,讓 A 位置越靠近 B 位置,距離就會越短。當 A 位置成為 B 位置時,沒有距離,就是最短的距離。

如果空間能彎曲,在兩點之間創造出最短距離,那麼,時間能不能彎曲,創造出最短的距離?是有這種可能的。

現在,請思索這個概念:
── 當「未來」成為「現在」,沒有距離,就是從現在到未來的最短距離。

換句話說:當我們在「現在」,就做「未來」達成目標時會做的事,我們會更快地達成目標、實現夢想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八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想像力,就是創造力

想像力,就是創造力

當你瞭解這意涵,或許你也會理解到,想像力也暗示著極為偉大的創造力量:
── 我們說,思想具有創造力,它們會實現它們自己。
── 而既然想像是思想的「視覺化」表達,那也暗示了想像力具有創造力,它們也會實現它們自
己,而實現的方向就是我們想像的內容所暗示的。簡單的說:我們所想像的,都會實現它自
己。

如果瞭解了這理由,那麼,不論我們相信的是甚麼,當我們在開創想要的事物時,應該「把想像力導向自己所希望發生的事情」上。這麼做,有三個重要理由:

1. 想像力可以超越限制性的想法

當我們腦海中有負面的畫面時,如失去財物、車禍、生病 ...... 等等意外,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呢,還是在逃避某個我們所恐懼的事物,或者是相信自己應該受懲罰等等原因。

不必理會那原因,直接地「把想像力導向美好的事物」,我們就不會被那不知名的原因所困住。也就是說,在這個例子中,我們必須想像自己是「安全的、平安的」。

2. 想像力驅動我們開創實現的能力

當我們越能夠在腦海中「看見」自己所期望發生的情境,我們會越相信它被實現的可能性。當可能性會越大時,我們會越有信心,會越願意採取行動去追求它,創造它。

3. 想像力預先建立心理與生理的表達途徑

科學家發現,一流運動員和二流運動員的最大差異,不在於他們訓練的時間,也不在於他們的天賦。事實上,他們訓練的時間是相差無幾的,他們也都是極具天賦的。

讓運動員成為一流的秘密在於,他們更常在腦海中「看見」自己肌肉的伸展與活動。譬如,一流的撐竿跳選手會在腦海中「看見」自己起跑、竿子撐地、躍起、身體往上撐、扭腰、過竿 ..... 等等的動作。他們不斷地在心智中「預演」身體的動作,並且反覆修正種種細節,直到它完美。

這種心智的「演練」,不僅讓心理熟悉一切動作的過程,也讓身體的肌肉與神經反應預先建立表達的途徑。也就是說,能量沿著想像的路線被加強,能力被大大的提升了。

你瞭解了嗎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七章 / 劉曙彰 著/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想像力的基本意涵

想像力的基本意涵

「想像力」是甚麼?它具有甚麼力量?
在我們腦海中出現的「畫面」,又有甚麼意義?

現在,看看下面的題目,花一些時間去觀察你自己想像的內容,並把它們描述下來。

1. 下個禮拜,上台做簡報

2. 下個月,一個人到國外出差

1. 關於第一個題目,下一個禮拜,上台做簡報。

你是在腦海中見自己在台上自信說話的樣子?
還是無法想像下個禮拜的到來,甚至你在想像自己生病、車禍、受傷或其他意外之類的畫面?

■ 在你的腦海中,你看到甚麼?

■ 你是否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想像力,是偏向於「正面的」,還是偏向於「負面的」?

■ 更重要的是,你為甚麼會如此想像?

2. 第二個題目,下個月,自己一個人到國外出差!

你是想像自己把一切公事都辦妥了,趁著多餘的時光遊覽異國風光?還是想像自己在國外被偷、被搶、被騙,從車禍到其他各種的倒楣意外事故,好像都會發生在你身上?

■ 在你的腦海中,你看到甚麼?

■ 你的想像力是偏向於「正面的」,還是偏向於「負面的」?

■ 還有,你為甚麼會如此想像?

一般而言,每個人對這些題目的「想像」畫面會是不一樣的,這代表了甚麼意義?「想像力」,又有甚麼意涵?

基本上,「想像力」,有二種基本的意涵:

1. 「想像力」是思想概念的「視覺化表達」

譬如說,對於「愛」這個字眼,每個人的想像畫面往往是不一樣的。一個女孩子對於「愛」這字眼,可能會想像「所愛的人溫柔地抱著自己、對自己說溫柔的話語、陪著一起散步、捧著一束鮮花來看自己 ........」等等的畫面。

這些畫面,就是那個女孩子對於「愛」這概念的視覺化表達。在這意涵中,想像的內容跟隨個人的想法與認知。

2. 「想像力」反映出我們希望發生的事情

譬如說,雖然我們知道自己是貧窮的,卻幻想自己很有錢的樣子;或許我們是體重過重的,卻想像自己的身材是窈窕的。

這些畫面,反映出我們所希望發生的。在這個意涵中,想像的內容跟隨我們的期望。

這就是我們為甚麼會如此想像的原因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七章 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心智的眼睛

心智的眼睛

■ 小時候,愛因斯坦﹝ Albert Einstein ﹞的父親送他一只羅盤,愛因斯坦驚訝地發現,不論他怎麼擺,羅盤的指針永遠都指向同一個方向。這個彷彿神奇的現象,在他的心中激起了無限奧秘的感受。回憶起這一刻,他說:「彷彿是在告訴我,事物的背後,一定有某些東西隱藏著。」

透過這個經驗,愛因斯坦理解到,有些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,它們隱藏在事物的背後,只能透過「心智」去發現。

成年後,愛因斯坦深深思索某些宇宙的現象,試圖去發現,在這些現象的背後,是不是「有某些東西隱藏著」?

他把他的想法寫下,成為著名的「相對論」,引領現代科學進入嶄新的紀元,而愛因斯坦本人,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先知。

「心智的眼睛」,就是肉眼看不見,卻讓我們能夠在大腦中看見那「不可見」的那個部分;「心智的眼睛」,就是讓我們穿透表象,看到隱藏在表象背後還有其它事物存在 的那個部分;「心智的眼睛」,就是讓我們看透限制,發現還有更多「可能性」的那 個部分。

「心智的眼睛」,是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有的天賦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六章 /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

花開滿樹一種子

花開滿樹一種子

■ 看著從參天老樹掉落的種子,小徒弟仰看綠蔭遮天的老樹,心頭若有所思 ....。

──「師父,」小徒弟問:「從一顆小小種子,到花開滿枝的大樹,要多少春夏秋冬?」

──「需要數十個春夏秋冬,或者,不需要春夏秋冬。」師父回答。

──「....不需要 .....?」小徒弟迷惑不解。

──「在你的眼中,需要數十個春夏秋冬;在種子的心中,卻不需要。每個種子的心中,都已經花開滿樹,綠蔭遮天 .....。」

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,卻有著無限的奧秘:
── 在每個種子的心中,都是,都只是,都已經是花開滿樹,綠蔭遮天 ....。縱然還只是一個小小
的種子,它的心,卻已經充滿了綻放的未來 ── 花開滿樹,綠蔭遮天 .......。

你呢?
── 你的心,充滿了甚麼?
── 你的心,是充滿了過去,還是充滿了未來?
── 更重要的是,你心中看到的那個未來,是綻放的、充滿成就的,還是黯淡敗落的?

現在,閉上眼睛,讓自己安靜一會兒,然後,誠實地問問自己,當你展望自己的「未來」時,你的心,是充滿了喜悅、成就與光明,還是充滿了不安、恐懼與黯淡?

花一點時間,試著去發現,自己的心,充滿了甚麼?

如果你對未來懷抱光明的遠景,相信未來是美好的,恭喜你,你的未來的確會走向光明美好。如果,你對未來抱持「負面」的展望,相信自己的未來是沒有多少希望的,而生命總是會越走越晦暗,那麼,你最好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。

許多人,對未來往往看不到多少真正有價值的希望,卻看到更多的不安、恐懼與敗壞。未來彷彿如此不值得期待,因此,他們害怕自己的「未來」,因為害怕,或許 就選擇逃避,透過從生活中的撤退,或者是透過把自己留在過去的記憶,或是透過把世界關在門外。人生,成為一場逃避與撤退的旅程。

但是,人生不是用來逃避與撤退的,人生是用來開創與發現的。我們應該努力伸展我們的天賦與力量,展望未來、開創可能性,把美好的人生帶進我們的生命中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六章 /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作自己的伯樂

作自己的伯樂

大家都聽過「伯樂和千里馬」的故事,在那個故事中,一匹千里馬被當作一匹劣馬,用來拉馬車,僅僅只是因為牠的主人沒有認出牠的價值。如果我們讓別人來決定 自己的價值,我們就冒了千里馬被當作劣馬的風險。要知道「千里馬常有,伯樂卻不常有」這個道理,所以不要奢求別人看出自己的潛能、不要奢求別人認出自己的 價值。

我們的人生是我們自己的,我們應該做自己的主人,決定自己的價值,並且決定自己的人生應該要做甚麼。

■ 以電影「臥虎藏龍」、「理性與感性」、「斷背山」等揚名國際的大導演,李安,曾經困頓六年,直到他的劇本被中國電影公司的製片徐立功先生看中,才改變了李安的一生。

徐立功先生因為「看得懂」李安的電影劇本,而被李安引為「知己」。

但是,在這之前,在李安還沒有被發掘他的價值之前,他真正的「伯樂」是誰?「是誰」真正認出李安的價值?

不是別人,就是李安他自己,因為他深深的知道自己「真的懂得拍片」。

這個故事不是要我們去拍電影,我們才能瞭解自己;也不是要讓自己困頓多年,去發現是不是有人能夠認識我們、欣賞我們。不是的。這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,我們應該要認識自己、我們應該作自己的伯樂!

在這個世界上,如果有人欣賞你、肯定你,並且認出你真正的價值,那麼,恭喜你!在人生的旅程中能夠遇到知己與伯樂是非常難得的,請好好珍惜你的伯樂,那是你的貴人。

更重要的是,當沒有人欣賞你、沒有人肯定你,甚至是否定你的時候,你會如何看待你自己?
你會因此而否定自己、不再肯定自己嗎?你會在心裡低語,說「沒有人瞭解我」、「這世界配不上我」,或者抱怨自己「懷才不遇」嗎?

當你這麼想,你就會期待別人看你是重要的,你就會期待別人看你是不平凡的,你就會期待透過別人的肯定來肯定你自己。所有這些都反映出你並不瞭解和不肯定自己的價值,因為你把自己的價值放在別人的看法上,而不是放在你對自己真實的暸解上。

我們的生命是我們自己的,不是別人的;我們的天賦與才能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,而不在別人身上。那麼,瞭解自己的天賦、認識自己的價值是我們個人的責任,而不是別人的責任 ── 我們應該作自己的伯樂。
 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五章 /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思想在哪裡,人生就在哪裡



思想在哪裡,人生就在哪裡


■ 有一位傑出的女性房地產仲介員,她專門服務頂級客戶,銷售頂級豪宅,年薪千萬。她的傑出,引起了一個電視節目的注意,對她做了訪問:

──「妳是如何讓自己成功的?」節目主持人問。

──「嗯,當然,要瞭解客戶的需求、多為客戶著想,要充滿熱忱 .....。」

說著說著,這位女士稍稍停頓了一會兒,然後說了這麼一句話:「還有,我相信我的服務一小時值兩萬元!」

這個故事是要我們用金錢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嗎?
肯定不是的。我們在前面的章節說過,不要用金錢來衡量自己才能與特質的價值,也不要用金錢來衡量自己生命的價值,因為我們存在的價值,因為我們天賦才能與特質的價值,是無法以金錢來衡量的。

這故事是在告訴我們:是我們的想法,決定了我們把自己放在哪裡。我們價值的高低、人生格局的大小,我們的人生會在哪裡,以及,我們人生會擁有甚麼「可能性」,都是我們自己的想法所決定的。

你,決定了自己的價值

許多人都聽過這一句話:「決定自己的價值!」
基本上,每個人也都真的在以自己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價值。但是,許多人不知道的是,他們往往以一種「貶值」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價值,而不是以一種「升值」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價值。更糟糕的是,許多人以為自己人生的價值,是由別人來決定的,而不是由自己決定的。

這些人往往不經意地說出這些話:
── 「我只是一個小人物。」
── 「我不值得那麼多。」
── 「我算甚麼?」
── 「我甚麼也不是。」
── 「我人微言輕。」
── 「.............。」

當我們說出這些話語的時候,問問你自己,它們跑哪裡去了?它們是往「提升」我們價值的方向前進,還是往「貶低」我們價值的方向前進?

你是否發現,當我們說出這些話語的時候,我們真的把自己貶低了 ── 我們看不起自己,貶低自己、否定自己。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,真的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。

在這裡,並不是要我們誇大說自己有多麼重要,多麼與眾不同,多麼獨特與不凡。不是的。在這裡,是在提醒,決定自己價值的是我們自己,不是別人。往往透過我們自己不經意的言語,我們透露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想法 ── 我們甚至忽略了這些想法。

如果瞭解了,那麼,從現在開始,不要再說那些看不起自己、貶抑自己的話語了。我們應該以更高的眼光來看待自己、評價自己。

再來,許多人並不真正相信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價值。如果你也不相信,那麼,在這個世界上,誰才有資格決定你的價值?

如果你不相信是你決定自己價值的,你就否定了自己的力量,你就會讓別人來決定你的價值。你的生命如此可貴、你的潛能如此無限、你的未來如此充滿可能性,你願意讓別人來判斷你、決定你的價值嗎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五章 /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

把注意力的焦點,放在正向的方向

把注意力的焦點,放在正向的方向

思想是充滿創造力的,它們會實現它們自己。當我們真的相信自己「喝水都會胖」的時候,我們就真的會遭遇到「喝水變胖」這個經驗。

如果你瞭解了,那麼,你是否覺察到,我們所表達的想法與信念,把我們的注意力帶到哪個方向?它們是有益於我們的目的,還是會挫折我們的目的?

許多人在表達自己想法與意圖的時候,往往以「排除否定法」來表達。也就是說,他們知道自己「不要」甚麼,因此,他們可以很清楚明白的說:

── 我討厭肥胖,因為不好看,沒有吸引力;
── 我怕皮膚變黑,因為不好看,沒有吸引力;
── 我害怕被拒絕,因為很難堪;
── 我害怕失敗,因為會讓我覺得無能;
── ........。

問問你自己,當我們說出這些話語的時候,我們的注意力是放在哪裡?你是否發現,我們的注意力是放在「身材變胖」、「皮膚變黑」、「被拒絕」、「失敗」這些焦點上面的?

在這裡,並不是表示這一類的想法是錯的。不是的。在這裡,是在強調,我們的每一個思想,都會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方向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想要有意 識的創造我們的人生,這一類的想法卻是不恰當的,它們是有限制性的思索模式,無法把個人的能量與創造力放在正確的方向,因為思想的創造力偏離了方向 ── 偏離了我們想要的方向。

在這種思索模式下,大半的注意力會集中在「負面的」狀況,很自然地,產生的情緒感受也會是「負面的」,行動也會被建立在「如何避免」負面狀況的發生。

如果瞭解這理由,那麼,要在人生中開創美好的事物,我們就應該建立清晰、正向的思索模式。簡單地說,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「正面的」狀況。那麼,很自然地,我們的情緒感受也會是比較「正面的」,而行動也會被建立在「如何創造」正面狀況的發生。

以「節食

以「節食」來做例子,一個女孩子或許身材很好,可是她相信肥胖是不好看的,她相信當一個女孩子身材走了樣之後,就會失去吸引力。因此,她開始節食,而節食的行為是建立在「避免」肥胖。

可是,如果這女孩子這麼想:「窈窕的身材是美麗的、充滿吸引力的!我喜歡窈窕美麗,窈窕的身材讓我更有吸引力。」那麼,同樣的行為,節食,就被建立在「正面的」想法上了。

在這裡,你可能會懷疑:「這有差別嗎?這不過是個文字遊戲而已!」不是的。這不是文字遊戲。

現在,請重複地唸這句話:「我討厭肥胖,肥胖不好看,肥胖沒有吸引力。」重複地唸,你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它上面,你有甚麼感受?

再來,請重複唸這句話:「我喜歡窈窕,窈窕的身材讓我更有吸引力。」你又有甚麼感受?

你會發現,它們所產生的情緒感受會是不一樣的。
當我們專注在負面的,就產生不愉快的感受;而當我們專注在正面的,就會產生愉快的感受。既然要開創美好的事物,當然要用愉快美好的心情去開創它。

更重要的是,當我們說:「我討厭肥胖,肥胖不好看,肥胖沒有吸引力。」的時候,依據思想的創造性法則 ── 我們相信甚麼,就會創造甚麼 ── 那麼,這句話「可能」會讓我們變胖,因為它的力量是被導向「肥胖」的。

瞭解了嗎?
這就是為甚麼我們說,要在人生中開創美好的事物,就應該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「正面」狀況的原因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四章 /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
思想的「方向性」

我們說:思想具有創造力,它們會實現它們自己。
現在,我們要談談所謂思想的「方向性」。
甚麼叫做思想的「方向性」呢?

■ 從前,有一個國王,遇到高興的事情,常常就得意忘形;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也容易長時間沮喪不快樂。

一天,他告訴大臣們,要他們想一個辦法,讓他在快樂的時候,不會得意忘形;也讓他在不如意的時候,可以很快地走出負面情緒。

大臣們左思右想,最後,他們送給國王這麼一句話:「一切都會過去。」

所有讓你快樂的事,都會過去,所以,不要得意忘形;所有讓你不快樂的事,也會過去,所以,不要太過沮喪。

就是這麼一句話:「一切都會過去。」把國王的情緒,可以從極為興奮的,拉回到了平靜;也可以從極為沮喪的,拉回到了平靜。

瞭解了嗎?
所謂思想的方向性,就是:任何一個思想,都具有把我們的注意力導向某個特定方向的特性。這特定的方向,就是這個思想的方向性。

當一個人說「我不喜歡黑色」:
我們可以從這句話得到甚麼訊息呢?事實上,這句話只說明他「不喜歡」黑色,而沒有說明他喜歡甚麼顏色。他是否喜歡白色、紫色、黃色或紅色?還是都不喜歡?那麼,「我不喜歡黑色」這句話的方向性是朝向「黑色」的。

同樣地,當一個人說「我恐懼貧窮」的時候:
這句話又表達了甚麼訊息呢?事實上,這句話也只說明了他對貧窮的恐懼,而沒有說明他喜歡擁有很多的金錢?還是有足夠的金錢就好?還是既恐懼貧窮,也厭惡金錢?那麼,這句話的方向性是朝向「貧窮」的。

透過這兩個例子,可以看出,任何一個概念,都具有「方向性」,會把我們的注意力導向某個特定的方向。

■ 「我喝水都會胖!」偶爾,我會聽到一些女孩子說這句話。對於那些相信這概念的人,「喝水會變胖」是一個她們相信的「事實」。

對於那些有這種想法的人,我偶爾會開玩笑地反問:「當妳說出『我喝水都會胖』的時候,這念頭跑哪裡去了?」然後,她們往往會以一種奇怪的表情看著我,我也會以一種奇怪的表情回看她們。

問問你自己,當我們說出「我喝水都會胖。」這句話的時候,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哪裡?你有沒有發現,我們的注意力是集中在「肥胖」上面的?

「喝水」會使人「變胖」嗎?
── 不會的。事實上,「水」是不會使人變胖的。
── 有可能。但是,不是因為「水」本身的原因,而是「喝水都會胖」這個想法使得那些相信它
的人變胖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四章 /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思索過程

一般而言,低落的自我價值感常常來自一些不當的思索過程。當我們把自我價值放在某種能力、特質或事物上面,那麼,當這種能力、特質或事物是欠缺或不足的時候,我們往往就會無法自我肯定。

譬如說,你想去外商公司工作,但你卻相信自己的英文是不夠好的,這種想法可能會讓你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應徵。事實上,你的專業素養可能很好,工作態度也很 好,並且有足夠的熱情、誠實的個性,就只是因為你相信自己的英文能力是不夠好的,而讓自己裹足不前。那麼,要達成你所期望的目標會是極為困難的。

在這例子中,你把自己的價值放在英文的能力上面,而沒有看見自己其他的優點。結果就是你想要某個事物,卻不敢採取行動去得到它。

■ 我有一個朋友,他的英文名字叫Fitz,以前在外商公司服務。有一天,他想換工作,在一次開車上班的途中,他在車上大聲地問自己:「Fitz,你值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嗎?」在第一時間之內,他竟然無法回答他自己。

事實上,答案呼之欲出,已經在他的喉頭了,他已張開了嘴巴,但就是遲遲無法說出「我值得」這三個字。

他被自己的反應震懾住了:原來他並不真正相信自己值得擁有一份更好的工作,原來他對自己的價值還有所懷疑,原來他在這件事情上面是缺乏信心的。

不要忘記:思想充滿創造力,它們會實現它們自己。當我們不相信自己真的值得擁有美好事物的時候,我們就真的不會擁有它。

那麼,不論我們想追求的是甚麼,想創造的是甚麼,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價值充滿信心,我們必須相信自己值得擁有一切想要的事物。

兩個不當的思索過程

一般而言,有兩個常見的思索過程,是具有限制性的,往往容易造成個人自我價值感的低落:

1. 認為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才能或特質是不足夠的、不夠好的、或是沒有價值的

2. 「過度放大」自己認為有所欠缺或不足的特質或才能,並且把它們與自我價值感相連 這兩種思索模式,往往讓人無法肯定自己、相信自己。那麼,要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感,就必須把我們的自我價值建立在公正的自我瞭解上,並且打破無益於我們、限制住我們的想法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三章 /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價值感

現在,找一個你想達成的目標,或想體驗的感受,如一份更好的工作、更受人敬重、成功的事業、持久的友誼、健康的身體、更有吸引力,或者你想要更有錢 ...... 等等你想達成的任何美好事物。譬如說,你想開創自己的事業。

閉上你的眼睛,大聲地問自己這個問題:「我值得擁有自己的事業嗎?」然後,大聲地說出你的答案。不要只在心裡問,大聲地問出來,也把答案大聲地說出來。如果只在心裡問,你可能被自己騙過去。

誠實而大聲地回答自己的問題,有兩個實質的目的:

1. 你聽到自己的聲音,而從你的聲音裡,你會聽到信心,或是缺乏信心;

2. 你同時也感受到自己心裡真實的感受,而你的感 受不會欺騙你。

基本上,有四種可能的答案:

1. 如果你的答案是「不值得」,那麼,要達成你的目標會是極為困難的。當你不相信你「值得」,你的創造力不會被有效的導向建設性的方向。

2. 如果你的答案是「值得」,但是聲音是細微的、不自然的、不肯定的,那麼,在心裡你依然對自己的價值有所懷疑,你依然無法真正肯定自己、相信自己。

3. 如果你的答案是「值得」,而且聲音很大,語氣肯定,但是心裡的感受卻是空虛、不實在的,那依然表示你心裡並不真正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想要的,你對自己的價值依然還有懷疑。

4. 只有你的答案是「值得」,語氣是肯定的,心裡的感受也是篤定而踏實的,才表示你真正相信自己,並且對自己的價值沒有懷疑。

在這裡,或許你有疑惑,你會問:「自我價值的高低,在人生的旅程中,扮演了甚麼角色?與目標的達成,又有甚麼關係?」

自我價值感:創造的重要因素

基本上,「自我價值感」是創造人生的一個重要因素。許多人難以改變自己的困境,一個重要的原因,往往是其個人的「自我價值」低落,使得改變人生的創造力量無法被有效的導向建設性的方向。

那麼,瞭解個人自我「價值感」的高低,是相當重要而實際的,它反映在兩個面向上,那是與個人的創造力息息相關的:

1. 價值感反映人們「開創」美好事物的心理能力

許多人覺得自己不夠好,「不夠好」到去開創或主動爭取自己想要的事物。如果你心裡也有自己「不夠好」的想法,那麼,這種想法就足以讓你退縮不前,縱然你心裡渴望某個事物,你也不敢去追求它。在這裡,你「開創」人生的能力因為這個想法而被挫折了。

2. 價值感反映人們「接受」美好事物的心理能力

許多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,「不夠好」到去接受來到生命中的美好事物。換句話說,就是「不夠好」到去配得上「美好的事物」,縱然他心裡渴望那個事物。

如果你的心裡也認為自己「不夠好」,那麼,縱然美好的事物已經來到了你的面前,你也可能因為這個想法而無法去承受,你會害怕去接受它,因為你害怕自己「配不上」它。在這裡,你「接受」的能力因為這個想法而被挫折了。

記住:思想是充滿創造力的,它們會實現它們自己。當我們不相信自己真的值得擁有美好事物的時候,我們就真的不會擁有它。 那麼,要達成目標,實現夢想,第一步就是:
── 相信並且肯定自己是有價值的
── 相信並且肯定自己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三章 /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。

我們真正相信的是甚麼?


在這裡,你或許會問:「那如果我堅定的相信我會擁有某個事物,那麼,我就會得到它?」

是的。依據思想的創造力,當我們堅定的相信自己真的會擁有某個事物的時候,它就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,我們的確就會得到它。然而,經驗上,事情的發展卻彷彿常常與我們所希望的結果是相反的,為甚麼?

在這裡,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瞭解,在我們心裡,我們真正相信的是甚麼?我們以所謂的「成功」做例子,如果我們想要「成功」,那麼:

── 當我們相信「努力工作會成功」........這句話會實現它自己,幫助我們成功;
── 當我們相信「我是微不足道的」........這句話會實現它自己,讓我們真的是不重要的;
── 當我們相信「我的學歷不高,所以成就有限」........ 這句話會實現它自己,讓我們成就有限;
── 當我們相信「我比不上人家」....... 這句話會實現它自己,讓我們真的不如人家;
── ..........。

你暸解了嗎?
在我們大腦中不斷出現的、甚至是被我們所忽略的種種想法,往往是充滿限制性的、並且是互相衝突的,它們都會在我們人生的風景上畫上了它們的色彩,創造了我們的經驗,也常常挫折了我們想要追求的目標。

這就是為甚麼事情的發展常常是與我們所希望的結果是相反的原因。因為我們自己的想法,往往是不恰當的、沒有幫助的,它們會挫折了我們自己目標的達成。

那麼,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,那些不美好的風景 ── 挫折與失敗、困頓與阻礙 、缺乏自信、沒有創造力 ....... ── 也可以說都是自己的想法所創造出來的。

舉一個金錢的例子,對於「金錢與富裕」,你心中抱持的想法是甚麼?

── 你喜歡金錢,還是厭惡金錢?
── 你相信金錢是骯髒的,還是相信金錢是美好的?
── 你相信金錢是讓你更能實現自己夢想的力量,還是會讓你變得墮落的力量?
── 你相信賺錢是困難的,還是相信賺錢是容易的?
── 你相信自己值得擁有金錢嗎,還是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金錢?
── 你相信有錢人都是貪婪的,還是不一定?
── 最後,你相信自己會富有嗎,還是相信自己永遠沒辦法賺取足夠的金錢?
── ........。

事實上,上面的每一個想法都會「是」真的,當我們「相信」它的時候。每一個也都「不會是」真的,當我們「不相信」它的時候。我們多麼相信一個概念是真的,那麼它在我們的經驗中便多麼是真的。

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上面種種的想法,那些相互衝突、矛盾、不一致的想法,也就是說,都有讓自己變得富裕,或是讓自己變得貧窮的想法:

── 當我們相信賺錢是困難的,大於我們相信賺錢是容易的,我們就讓自己更靠近貧窮;
── 當我們相信金錢會使人墮落,那麼,我們可能就會逃避金錢,我們就讓自己更靠近貧窮;
── 當我們相信金錢是骯髒的,我們讓自己更靠近貧窮;
── 當我們相信自己不值得擁有金錢,大於相信自己值得擁有金錢,我們就讓自己更靠近貧窮;
── 當我們相信有錢人都是貪婪的時候,我們就讓自己更靠近貧窮;
─— .........。

當我們腦海中負面的想法,大於正面想法的時候,那我們負面的經驗,就會多過正面的經驗。

這就是為甚麼許多的研究都發現,具有正面思想的人,比負面思想的人更容易成功的原因;樂觀思想的人,比悲觀思想的人更快樂的原因:
─— 正面樂觀的想法,帶來正面樂觀的結果;
─— 負面悲觀的想法,帶來負面悲觀的結果。
是我們自己的思想,創造了我們所經驗的結果。所有的這一切,都依循著思想的創造性法則 :
── 我們相信「甚麼」,就會在人生中創造出「甚麼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第二章 / 諾奕思文化事業出版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你怎麼想,就怎麼創造》一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