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

達賴喇嘛


達賴喇嘛


    ■     16歲,他失去了家園國土;24歲,他,與無數子民,成了流
           亡在外的難民。雖然如此,他對於亡他家園、迫他子民、毀
           他文化的敵人,卻沒有任何憎恨的情緒。


 
 可是,他的子民,卻未必如此寬容。
  看著國土的淪亡,以及文化的被摧殘,他許許多多的子民,
  相信所謂的「暴力」,或許是解決問題的途徑。

  他們,以激進的語氣說:
   ── 只有暴力,才能對抗暴力;
   ── 面對兇殘的敵人,和平是無能的武器;
   ── 慈悲,只會縱容敵人;
   ── .....

  這一切,與他一貫的主張與信念,「以愛、以慈悲、以和平」
  的概念,是如此相衝突。所以,無論他的子民,是如何地不諒
  解他;無論他的子民,是如何不認同他的觀點 ....。他依然
  以堅定語氣,告訴他的子民:
不要憎恨敵人。要和平,非暴力。

  他,曾說了這麼一句,深具洞見的話:
   ── 真正的敵人,就是「憎恨」本身;寬容與慈悲,就是所有的一切。


  他,就是以無比的慈悲與智慧,而為世人所深深敬仰的,達賴喇嘛
﹝HH Dalai Lama﹞。



這個故事,是在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,面對迫害我們的人,不要反對與對抗,是嗎?當然不是。這故事的重點,不是要我們忍受他人的迫害與欺凌 ── 這可能不是寬容,卻可能是軟弱。

還是在告訴我們,「真正的敵人,就是憎恨本身;寬容與慈悲,就是所有的一切」這個概念?當然,這是達賴喇嘛主要傳遞的訊息。除此之外,我們想要問的是,為什麼?

為什麼面對國仇家恨,達賴喇嘛的內心,依然可以如此慈悲?面對迫害他的敵人,為什麼他沒有憎恨的情緒,卻只有寬容的態度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/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 

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

誤解與批評


誤解與批評


可是,許許多多的人,無法忍受他人的誤解與批評。他們往往認為,這些誤解與批評,是一種否定、一種攻擊,因此,他們感到挫折、自我懷疑,甚至是妥協,或反擊。


他們,往往這麼說:
── 沒有人了解我;
── 這個世界,配不上我;
── 人言可畏,不要讓人家有說閒話的餘地;
──  ......。


是的,或許沒有人了解你,但是,如果你真的了解自己、並且相信自己的作為是正確的,又何必那麼在乎別人是否了解你?在這裡,你的在乎往往反映出你並不是那麼相信自己、肯定自己,以致於你需要他人的理解,並且需要他人的肯定來支持你對自己的信心。
再來,或許人言可畏,但是,如果你的行為真的是正確而坦然的,又何必在乎他人的批評與誤解?在這裡,你之所以害怕他人的言語,往往反映出你把自己行為的價值,放在他人的看法上,而不是對自己真實的理解上。


最後,「這個世界,配不上你嗎?」
小心這句話,這句話有憤世嫉俗的影子,而往往憤世嫉俗的人,不是以自己的偏見對抗世界,就是從世界中撤退;而你最好認清楚,這句話會侷限你,而非開闊你。


要知道,一個真正具有「正向思考」能力的人,往往都是那些面對他人的誤解與批評,依然可以維持內在的寧靜、自信與勇氣的人。

主要的原因,往往就在於他們對自己的人生「什麼是重要的,又該追求什麼」有清晰的理解,加上對事物,包括金錢,有清晰理解 ── 所以,他們不容易被他人的言語所左右,也不會因外在的批評而挫折,更不會因他人的誤解而妥協。

因此,面對人生的追求所能引起的批評與誤解,我們一定要學習如何去有效的處理,才不會帶來挫折、妥協,甚至退縮 ── 而根本的途徑,就是重塑我們的「信念網」,讓它正向、平衡而開闊。

就如德蕾莎修女的智慧,理解自己的人生中「什麼是重要的,又該追求什麼」,並且對事物有清晰的理解,也可以培養我們對個人的信心,並且也是建立「正向思考」的重要基石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/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 

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德雷莎修女


德雷莎修女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:

    ■     自從創辦「垂死之家」後,德蕾莎修女的名氣,日盛一日,也
           開始有人捐款,希望能幫助更多窮困人民;其中,也包括軍火
           販子、剝削勞工的企業、販毒的黑社會角頭 ....等等,他們是想
           搏取善名的人。


為此,有人認為德蕾莎修女不應該接受這些人的捐款;他們認為
這些錢,是骯髒的、不道德的,甚至是罪惡的。

於是,他們批評說:
── 那些人,不過是想買個虛名,是假善人;
── 那些是骯髒的錢,怎麼能接受呢?
── 那些是不義之財,沾著無辜人民的血,怎麼能進入上帝的
      國度?
── ......。

面對這些批評,德蕾莎修女平靜地回答:

── 是的,這些錢,或許是剝削勞工而來的,或許是走私軍火、販
      賣毒品而來的;是的,或許這些人僅僅想買個善名。但是,
      又如何呢?」她反問。

── 「上帝賦予我使命,服侍世上的窮人;有了這些錢,我可以服
       侍更多的人。不論這些錢是什麼,我一定用在上帝讚許的地
       方。為什麼拒絕呢?」她再問。

最後,德蕾莎修女下結論說:
── 服侍窮人的使命,更勝於維持虛假的名氣。



這個故事,是在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,偉大的目的,可以合理化不那麼偉大的手段,是嗎?還是在告訴我們,真正的勇氣,就是不在乎世間的閒語和批評?

當然不能如此詮釋。
要知道,偉大的目的,只能配以偉大的手段,而不是用來合理化可能錯誤的行為;再來,真正的勇氣,還包括接納他人的意見、承認自己的錯誤,而不是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看法與批評。

此外,這故事還有一個重點,是在引導我們去思索:為什麼在眾人的誤解之下,德蕾莎修女可以如此平靜?面對世人的諸多批評,她為什麼依然可以堅持自己、毫不畏縮?
為什麼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/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

樂觀,是堅持的靈魂

樂觀,是堅持的靈魂


──  面對逆境與挫折,誰會放棄行動,被環境所征服?
          誰又可能堅持不放棄、與惡劣的環境搏鬥呢?


偉大的心理學家,馬丁‧賽利格曼﹝Martin Seligman﹞,或許是心理學史上,第一位把焦點放在「樂觀者何以樂觀」這個主題來研究的人。他,開啟了所謂「正向心理學」的研究。


針對這個議題,他,有一句名言:
── 樂觀,是堅持的靈魂。


「樂觀」,意味著相信失敗會過去,成就會來到;意味著相信人生無絕路,再大的逆境也有走出的途徑;而堅持,意味著不屈服於逆境,努力向前進 ── 只有樂觀的人,才能堅持不放棄。
就像李孝屏李老師對自己所說的:
── 只要懷抱希望,就會看見生命的光亮;
── 世界廣闊,只要走出去,就會有希望。


透過這些想法,甚至黑暗的世界,也存在著光明與希望;透過這些想法,縱然看不見眼前道路,生命卻有可能的途徑,等待前進,而非絕路。


在這些想法中,我們看見一個不凡的「世界觀」與「人生觀」,在面對逆境、挫折與挑戰的時候,是如何賦予個人一種開闊而正面的態度 ── 在其中,人生沒有絕路,黑暗中也有光亮,只要走出去,就有希望。


就是這種對於世界與人生的理解,激勵著李孝屏老師,縱然在遭受失去雙眼的打擊之後,依然可以在黑暗中看見光明,並且勇敢創造不凡人生的原因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/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

懷抱希望,就能看見光亮


懷抱希望,就能看見光亮
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:


    ■     他,自小聰明過人,總以優異的成績畢業。就如所有年輕人一樣,他也有最青春的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夢想,並且對未來有最大的期望。

顯然,光明與成就的未來,就在不久的將來。
可是,世事無常,意外,總在最想不到的時候到來。大學時,他的視力開始惡化;考上研究所後不久,他已經完全失明了。

他的人生,頓然從光明的未來,掉入黑暗深淵。

黑暗的世界,總令人卻步,於是:
── 他開始足不出戶,封閉自己,長達三年;
── 他開始意志消沉,相信自己的人生,注定毫無成就;
── 他感到人生迷茫、毫無意義,甚至想結束自己的生命;
── .....。

可是,他不甘心人生就是如此。
在他的心中,他知道「世界廣闊,只要走出去,就會有希望。

於是,他重新振作自己,決定要讓自己走出去:
── 他進入盲人重建院,重新學習如何在黑暗中行動、生活、照料自己;
── 他毛遂自薦,進入大學,投入盲用電腦的研發工作;
── 他繼續完成中斷多年的碩士學業,並且也完成了博士學業;
── 他投身教育工作,啟迪學生;
── ....。


他以自己的生命證明,縱然是一個瞎子,生命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;縱然眼睛看不見,人生也依然可以有所成就。


2006年,他以奮發向上、克服逆境的精神,以及足為楷模典範的人生經歷,榮獲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耀與肯定。


他,曾說了這麼一句,平淡卻觸動人心的話:「雖然眼睛看不見,但只要懷抱希望,還是能看見生命的光亮。」


他,就是中山醫學大學的教師,李孝屏李老師。


聽了李孝屏老師的演講、看了他的故事,總令人感概,也令人深思。既感慨人世無常,也深思有多少人能承受,在最青春的歲月裡,失去雙眼的打擊?
或許,對許多人來說,這是難以承受的挫折。

既然如此,大部分的人必定逃避、退縮、封閉自己。就如同故事裡所顯示的,李老師也曾經想要放棄自己、從生命中撤退,因為「失去雙眼的人,還有人生的希望嗎?」

可是,一個永不放棄、絕不向命運低頭的靈魂,縱然在黑暗的世界裡,也會奮起對抗所有的逆境,也會尋找生命可能的光明。


在這裡,我們要問的是,為什麼?
為什麼在遭受失去雙眼的打擊,在人生頓然掉入黑暗的深淵之後,他可以提起勇氣、走出逆境,並且讓人生如此精采、不平凡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/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

侷限、負面的想法

侷限、負面的想法


許許多多的人,在遭遇這種打擊時,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。他們,往往說著這些話:
── 為什麼,為什麼會是我?
── 我上輩子造了什麼孽?
── 不公平,人生太不公平了;
── 活著還有什麼意義?
── 我不想活了;
── .....。


問問你自己,在這些疑惑、消極、否定的想法中,你如何振作自己?你如何積極面對挑戰?你如何賦予事件更高的意義或價值?


基本上,做不到。
在這些疑惑、消極、否定的想法中,我們只會消極,而不是振作;我們只會撤退,而不是承擔;我們心中的未來,只有陰暗,而非光明。


而所有這一切,都反映出一種負面、消極與灰暗的「人生觀」與「世界觀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/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

上帝、疾病與恩典


上帝、疾病與恩典

每一個人,都有自己的「信念網」。
不同的「信念網」,會產生不同的思考模式。在其中,一個開闊、正向、平衡、健康的
「信念網」,會自動帶來「正向思考」的能力。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:

    ■     他,不抽菸、不喝酒,生活規律,是虔誠的天主教徒,富有高尚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的宗教情懷,在台灣,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很高的社會聲望。2006年,卻被診斷出罹患了致命的肺腺癌。
剛剛聽到這個消息,他感到非常震驚;
──「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是我?」他的心中,有不解的疑惑。

震驚之於,他開始禱告,並向天主詢問:「要我做什麼?在我的生命中,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計畫?」

虔誠的信仰,讓他很快地從驚慌中平靜下來。絕症,或許是上帝的恩典與祝福;或許,上帝對他還有其他的計畫。

在這想法下,震驚、恐懼、不安的心,也慢慢轉為寧靜,與深深的喜悅。
他,就是台灣第一位樞機主教,單國璽主教。

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,生病的時候,要禱告,就可以平靜心靈、不再恐懼,是嗎?還是在告訴我們,疾病,真的有可能是上帝的神聖計畫?

當然,虔誠的宗教情懷,往往可以在我們面對人生困境的時候,賦予我們心靈力量,讓我們不再擔憂恐懼,並且感到心靈寧靜;當然,疾病或許也真的可能是「上帝」的神聖計畫,為什麼不呢?

雖然如此,在這裡,我們還想要問的是,為什麼?
為什麼面對生命的逆境,單國璽主教可以如此坦然,並且把致命的癌症,視之為恩典與祝福?
為什麼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/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

這個世界,是善意的


這個世界,是善意的


    ■     大學畢業前夕,他看了一本書,《靈魂永生》,作者是珍‧羅柏茲﹝Jane Robert﹞,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位美國女詩人。書中,反複傳遞一個概念:



世界是善意的;
每一件事的發生,都是用來成就你的。


這概念對他是如此陌生,也如此獨特。
陌生是因為,他從來沒想過,這世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:它是好的,還是壞的?是善意的,還是惡意的?它關心你,還是對你漠不關心?

獨特是因為,這個概念不僅暗示了有一種「更高力量」的存在,也暗示了這世界是活生生的,它具有情感,它「關心你,對你有善意,而且在成就你」。

這想法是如此獨特,如此吸引他,以致於他開始思索這句話 ....;
....當兵的時候,被老兵欺負,他想著這句話;出社會後,找不到工作,他想著這句話;不小心出了車禍,他也想著這句話;.....。
在生命中遭遇每一個逆境、挫折,與不如意的時候,他的大腦就會浮現這麼一句話:



世界是善意的;
每一件事情的發生,都是用來成就你的。


往往,他為此陷入深深的疑惑:為什麼?
為什麼這些不如意的事件,都是用來成就他的?這其中,又有什麼善意?
他沒有答案。

可是,這些問題卻帶來了更多他以前從未思索過的問題:
── 世界是安全的嗎?
── 是不是人性本善?
── 逆境與挫折,是不是都有更高的意義?
── 生命,是不是重要的?
──  ......?

面對這些問題,他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。
但是,所有的答案似乎都必須是「肯定的」,才能夠與這個概念相互契合。

於是,像一道連鎖反應,也像物以類聚:
── 他開始相信挫敗與打擊,也有更高的意義;
── 他開始相信生命有意義,而他是重要的;
── 他開始感到安全感,因為世界是善意的;
── 他開始感到這世界,以某種方式在支持他;
──  ......?

自此,世界在他眼中,充滿了可能性;縱然人生難免不如意,但都是在成就他的,所以他對未來充滿展望;他感到內在更加寧靜,因為世界對他有善意;....。
就如此,他重新塑造了他的「信念網」,也大大增加了他「正向思考」的能力。


這故事是在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說,「世界是善意的;每一件事情的發生,都是用來成就你的」,是嗎?當然,這故事的確有這個意涵。

除此之外,這故事還想表達的是:千年暗室,一燈即明。
一個光明的想法,往往就可以去除許多黑暗的想法,照亮整個「信念網」。
就如這故事所顯示的,當他開始相信一個更為開闊、正向想法的時候,他也改變了自己的「世界觀」、「人生觀」與「自我概念」;也就是說,他重塑了「信念網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/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
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

存不存在,一個世界...?


存不存在,一個世界...?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:

■ 羅伯特‧T‧清綺,暢銷書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的作者,在他的書中,說了一個有趣,也
令人深思的故事。


這個故事,源自他富爸爸與他的一段對話:

──「如果有一個沒有風險,也無需資金就可以致富的世界,那你會做什麼?」富爸爸問。
──「...沒有風險,也無需資金,就可以致富的世界?」對作者來說,根本不存在這麼一
個世界,那是不可能的。
於是,他們爭論的焦點,就集中在到底存在,或不存在這麼一個世界?
── 「是的,如果有這個世界 ....。」富爸爸問。
──「那是不可能的,根本沒有這種世界,這是可笑的問題。」作者堅持自己的觀點。
──「如果你認為那是不可能的,那它就是不可能的。」富爸爸回答。
──「真的有這個世界的存在嗎...?」作者的心中,充滿激動,卻難以相信。
作者說,自那次對話結束後,他不斷思考他富爸爸跟他說的話,越思考就越感覺真的可能有這麼一個世界,在其中既沒有風險,也無需資金,就可以致富的世界。
30多歲時,他心中已經相信真的有這麼一個世界的存在了,並且從那個時候開始,他動身去追尋那個可能存在,或不可能存在的世界。
最後,作者找到了那個世界。

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,充滿了個人追尋的渴望與探索的勇氣,而在其中,作者的疑惑、掙扎與難以置信,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疑惑、掙扎與難以置信。
首先,這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,真的有一個世界,在其中,既沒有風險,也無需資金,就可以致富,是嗎?還是在告訴我們,有錢人的眼界,果然和常人不一樣?
當然,這些都可能是真的。
除此之外,這故事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,那就是:
── 從「負向」到「正向」的歷程,就是打破思想界限的歷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/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

擔心,是沒有用的反應


擔心,是沒有用的反應

■ 他和她,是男女朋友。一天,相約假日到山裡泡溫泉,晚上,搭營地,睡帳篷,好好放鬆
自己,體驗山林野外的美麗風景。

夜裡,山裡蟲蠅、蚊子特別多....;
──「蚊子好多,我怕被咬。」嬌滴滴的女孩撒嬌說;
──「不要怕,一定會被咬。」男孩子一本正經地說。

這故事是在告訴我們,女人是嬌弱的,需要被好好疼惜保護?還是在告訴我們,男人都是呆頭鵝,一點也不懂憐香惜玉,還一本假正經?

當然,女人是嬌弱的,需要被疼惜保護;當然,很多男人也是呆頭鵝,而且還是非常呆的那一種。但是,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重點。

這故事的重點是:「擔心」,是沒有用的反應。
再多的「擔心」也不能讓蚊子不咬人。

因此,正確的行動不是「擔心」;正確的行動或許先是穿上長褲,再穿上長袖的衣服,然後擦一點防蚊液,如此才能讓蚊子咬不到人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

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

活著做什麼?


活著做什麼?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:

■ 她,自小乖巧、貼心,功課也不錯,很得父母的寵愛,是家中的掌上明珠。一天,爸爸在
教她一道數學題目,說了好幾遍,她還是沒有聽懂。

── 「這麼笨,怎麼教都不會,活著做什麼?」老爸一怒,重話說出。

半夜,時鐘滴答,那聲音也滴答:「這麼笨,怎麼教都不會,活著做什麼?」、「這麼笨,活著做什麼?」、「活著做什麼?」....。

她從床上爬了起來,寫了一封信給她爸爸,跟他對不起,因為她的笨,讓爸爸不高興;然後,她以衣褲紮了條繩子,上吊結束自己的生命。

那一年,她十歲,國小三年級。

一個生命,就這麼過去了。
一個 10 歲的生命,還沒長大,還童言童語,還充滿了孩子氣,還充滿著可能性 .......,卻就這麼過去了,而且是以自殺的方式。

為什麼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
 

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

憂鬱,因注意力而存在?


憂鬱,因注意力而存在?

── 為什麼女性比男性,更容易有憂鬱的傾向?

這個議題,曾經困擾心理學家。
是基因的關係嗎?是性別的關係嗎?是體質的關係嗎?是天生的,還是後天造成的?還是其他原因呢?

顯然,在遭遇挫折與打擊的時候,不論男性或女性,都會產生負面的想法,進而引發沮喪、低潮的感受與心境,就如故事中的學生。

可是,為什麼女性比男性,更容易有憂鬱的傾向呢?
是不是男性比女性,對憂鬱更有抵抗的能力?
到底是什麼原因?

依據研究,答案不在於基因,也不在於性別或體質。真正的答案是在於,女性和男性,對於如何處理挫折與打擊,以及負面想法與情緒,有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:

1. 女性往往把注意力「集中」在問題上

她們會不斷地問「為什麼我感覺如此糟糕?」、「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?」、「為什麼我的男朋友那麼混帳?」.......。

這些強制性的分析行為,把她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挫折與失敗,以及負面的想法與心境上。

2. 男性把注意力「轉移」到其他事物上

他們可能會出去喝酒、打球、玩樂、唱歌 ...... 等等,不論他們做什麼,在心態上,他們根本就不理會這些負面事件的發生。

簡單地說,他們把注意力「轉移」到其他的事物上面,而非挫折與失敗,或者負面的想法與心境上。

心理學家發現,這種把注意力過度集中在負面情緒與感受的作法,並且把事件拿來分析的態度與行為,就是導致女性往往比男性,更容易有憂鬱傾向的重要原因。

你理解了嗎?
你理解一個負面的想法,會如何在生命中,帶來負面的情緒與感受的過程了嗎?

如果你理解了,那麼,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:
── 憂鬱,因注意力放在負面的想法上而存在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

生命的黑洞


生命的黑洞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:

■ 還記得小時候,他有一個樂觀的性格,就如所有小孩子一般,無憂無慮。再大的煩惱,
不過是明天的考試,以及被爸爸責罵時的不愉快。

但是,無論如何,這些小煩腦,很快就會過去,就像昨天午后的雨,會被土地所吸收,被今日的太陽所蒸發、消融,最後消逝於無形。再一次,他無憂無慮。

天生樂觀的性格,戰勝了成長中所有的煩惱和不愉快。直到那一天 ....;那一天,因為發生了誤會,他和他最要好的朋友起了爭執;最後,他的朋友很生氣地對他說:「你真的好爛,差勁。」

── 你真的好爛,差勁。
像時鐘滴答,這句話,不斷地在他心中迴響;因為這句話,又把他的想像力拉回到當初的情境,他再度「看到」他朋友指責他時的表情。

慢慢地,他開始相信自己「真的好爛,差勁」;他開始失去自信,不再肯定自己;他開始常常感到莫名的低潮、不愉快;他開始對做什麼事都不再有興趣,對未來也失去展望 ....。就這樣,他的人生,開始從樂觀,變成悲觀。

那一年,他還是國中的學生。
幾年後,他進入高中,也開始看心理醫師。

這個故事,是在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,「你最愛的人,往往也傷你最深」這句充滿哲思的話語,還是在告訴我們,「你最好的朋友,往往就是你最大的敵人」這句警語?當然都不是。

這故事真正要告訴我們的,是一個負面的思想病毒,是如何可以形成一個生命的黑洞,把所有的期望與樂觀、自信與喜悅,都給予摧毀,最後只留下低潮沮喪、自我貶抑,和對未來的絕望。

在這裡,我們想問的是,為什麼?
為什麼簡單的一句話,一句負面的話,就可以讓一個原本樂觀的人,變成悲觀的人?
這其中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

精神食糧 vs. 思想病毒


精神食糧 vs. 思想病毒

一個想法或概念,會如何影響到我們?
基本的答案就是:我們所相信的,就是我們將創造,或反應的 。

簡單地說,就是,如果我們相信某個概念或事物,是正向的、好的,我們就會去追求它、創造它,我們就會被它所吸引;反之,如果我們相信某個概念或事物,是不好的、負面的,我們的反應就是逃避它、排斥它。

這種對於事物好壞利弊的判斷,所帶來的行為反應,又稱之為:思想」的創造力。

在這裡,讓我們看看幾個例子:

■ 例子一:

如果你相信「貧窮是好的、靈性的,是進入天堂的入門券」這個想法,而且你渴望進入天堂,那麼,你會創造出什麼?

問問你自己,你會創造出「貧窮」呢,還是會創造出進入天堂?
基本上,這個想法雖然不一定可以真的讓你進入天堂,卻更可能在你身上創造出貧窮 ── 因為你相信「貧窮是好的」。

■ 例子二:

如果你相信「吃虧就是佔便宜」,那麼,你會創造出什麼?你會創造出「佔便宜」的經驗,還是創造出「吃虧」的經驗?

基本上,無論你是否創造出「佔便宜」的經驗,你往往更容易創造出讓自己「吃虧」的經驗 ── 因為它才是你真正相信的。

你一定要理解這個道理,你一定要深刻地理解「思想的作用力」,因為「判斷」一個想法是正向、開闊、好的,還是負面、侷限、不好的能力,就是建立在這種「理解」的基礎上。
 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

從沒有懷疑 ...


從沒有懷疑 ...

曾經,在廣播中,聽到這麼一個小故事:

■ 看著小孩滿篇錯字的作文,爸爸皺著眉頭,以溫和的態度對小孩說:「如果你不知道這些字
對不對,你要學習查字典,找出正確的字。」

──「我知道,爸爸 ...,」小孩乖巧的回答。
──「....可是,爸爸,」小孩仰著臉,以一種天真而肯定的語氣,說:「我對於那些字,從
來沒有想過它們是錯的。」

這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,寫文章的時候要查字典,才不會寫錯字,是嗎?當然,如果我們對某個字不肯定,查字典的確可以找出正確的字。但是,這不是這故事的重點。

這故事真正要告訴我們的,是建立「正向思考」不可或缺的能力:「判斷」的能力。

就像在這個故事裡,那小孩在作文裡寫下了「錯」的字,可是,小孩子「不知道」這些字是「錯」的;反之,他相信它們都是「正確」的字。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些字是「錯誤」的,他們就會一直錯下去,而不自知。

同樣地,對於一個陷入「負向思考」的人來說,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,他們「不知道」某些想法是「負面的」;反之,他們把這些想法看成是「正確」的想法 ── 因為這原因,才使得他們陷在「負向思考」的循環中,難以自拔。

那麼,要打破「負向思考」的循環、建立「正向思考」的能力,我們也需要建立「判斷」的能力 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

為什麼需要「信念網 」


為什麼需要「信念網 」

── 見樹不見林

這是一句常見的成語,它的涵意是指:過度專注於細節,而沒有關照到整體;或者是說只看到局部,而沒有注意到更大的全體。

我們說,「正向思考」的意涵:凡事都往好處想。
基本上,它的涵意沒問題,問題在於這個答案過於簡單,而簡單的答案,往往會帶來的一個現象,就是「見樹不見林」,它可能使得人們以過於簡單的原則來處理人生的複雜議題,這就是它可能的危險所在。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研究:

■ 曾經有心理學家,研究為什麼許多家庭暴力,會長久的存在於某些家庭?

經過研究,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,就是那些長期家庭暴力的受害者,往往都是以一些過於簡單的「正面想法」,來處理複雜問題的人。

譬如說,這些受害者,在丈夫或親人施行暴力的時候,往往這麼告訴自己:

── 「忍一下就過去了」;
── 「凡事以和為貴」;
── 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;
── 「息事寧人」;
── ....。

於是,在這些彷彿「正面想法」的庇護下,家庭暴力才得以長久存在。

這故事是在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,「忍耐」是沒有價值的,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、「凡事以和為貴」、「息事寧人」等等都是不合時宜的錯誤概念,是嗎?當然不是。

「忍耐」一向具有非凡的價值,每一個「正面想法」也都具有它們正面的意義。但是,「家庭暴力」的問題,顯然涉及更多、且更複雜的議題,所以,僅僅以一些過於簡單的「正面想法」來處理這類議題,有時候不僅可能無濟於事,更可能帶來反效果。

在這裡,我們要問的是,為什麼這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,會以這些「正面想法」來麻痺自己的行為,而不是用來改善環境、對抗逆境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

信念網

信念網

── 我們相信什麼,不相信的又是什麼?

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,因為有太多的議題牽涉其中。
但,幸運的是,我們「相信、或不相信」的種種概念,往往會圍繞在幾個重大而關鍵的人生議題上,而形成一種信念的結構,叫做「信念網」。

信念網:
── 一種信念架構,由主要人生議題所組成,在其中,反映出每一個人「相信,或不相信」
的種種概念。

一般而言,「信念網」雖然有許多議題,但是,有五個主要部份,會影響我們思考的模式。這五個部份是:

1. 自我概念

2. 性別觀

3. 金錢觀

4. 人生觀

5. 世界觀

現在,讓我們來檢視看看,這組成「信念網」架構的五大議題,意味著什麼?又包含哪些想法?

1. 自我概念

對自己所抱持的種種想法。

在你的眼中,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?有什麼特質,或屬性?你對自己有什麼期望?你認為自己是好人,還是壞人?你相信自己嗎?透過這種種的想法,我們建構了對自己的自我概念。

2. 性別觀

關於女性或男性,我們所抱持的種種想法。

對你來說,女性,有什麼特質或屬性?男性,又具有什麼特質或屬性?他們各自扮演了什麼角色?男性比女性優越嗎?女性真的比較情緒化嗎?由這些種種想法中,我們建構了自己的性別觀。

3. 金錢觀

我們對金錢本身、以及所帶來的影響,所抱持的看法。

金錢是什麼?它是好的,還是壞的?金錢是萬惡的淵藪嗎?有錢人是貪婪、俗氣的嗎?錢應該花在哪裡才有意義?由這些種種概念,我們建構了自己的金錢觀。

4. 人生觀

我們對於人生應該是怎麼樣子的種種想法。

人生應該追求什麼?該以什麼樣子的方式來過生活?人生中,什麼是重要的、什麼是不重要的?人生有沒有意義?透過這些想法,我們建構了自己的人生觀。

5. 世界觀

我們對這個世界是怎麼樣子的種種想法與概念。

這世界是如何運作的?這世界是安全的,還是危險的?存不存在一個更高的力量?世界是殘酷的嗎?人死後還會存在嗎?有沒有前世今生、因果循環?真的有上帝的存在嗎?每個事件的發生,都有意義嗎?由這些種種概念,我們建構了自己的世界觀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

人,天性是樂觀的


人,天性是樂觀的

── 每個小孩都天真無邪、無憂無慮。

這句話既是經驗,也是常識。
的確,我們可以發現,每一個出生的嬰孩,到童年的成長期間,一般來說,不論他們的環境是如何艱辛困苦,他們臉上的笑容,以及對生命所展現的無憂無慮的態度,的確反映了一個真理:「樂觀」,才是人類真正的天賦。

因此,馬丁‧賽利格曼﹝Martin Seligman﹞,這位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,在他的書中說了這麼一句話:「一般而言,青春期以前的孩子異常樂觀,有無限希望,並且對絕望免疫。」

如果說,「樂觀」是天性,是人類的天賦,那麼,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悲觀,充滿了負面的想法,以至於陷入「負向思考」的惡性循環中呢?

依據研究,「悲觀」,是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,透過學習而得來的;或許是從他的父母、師長、朋友,或者是從電視、網路、書籍......等等,學習到的一種負面心態。

既然「悲觀」可以學習,那麼,是不是也意味著「樂觀」是可以學習的?
要回答這問題,我們就需要先知道,決定我們樂觀或悲觀的因素,也就是「思考模式」,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

陰暗的想法,悲劇的種子

陰暗的想法,悲劇的種子

■ 2008年7月,一起情殺案件震驚了台灣社會。兇手高大英挺,是留美碩士,被害人則是容
貌清麗、正值青春的女子。

在新聞的報導中說,兇手占有慾強,並有暴力傾向;因為年齡與個性的差異,女方曾多次向男方要求分手。

但是,面對分手的要求,兇手如此揚言:「如果分手,就同歸於盡。」
晦暗的想法,滋長著暴力的念頭;瘋狂的思緒,也為人生的悲劇,埋下了可能的種子。

終於,在一次爭吵中,兇手失去了理性,終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。在把女朋友殺害之後,他也以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。

兩個生命,就如此失去了,還是兩個年輕、高學歷,也充滿未來的生命,就如此失去
了 .....。

為什麼?
許許多多的人,在遭受挫敗與打擊的時候,往往以負面、晦暗,甚至是暴力的方式來處理挫敗的情境,他們是思想陰暗的人 ── 而陰暗的思想,往往是悲劇的種子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

凡事都往好處想

凡事都往好處想

「正向思考」,是什麼?
當人們談論這問題的時候,往往有一個簡單的解答:
── 凡事都往好處想。

的確,當我們沮喪低潮、不如意的時候,朋友們往往會如此勸告我們:「往好處想,事情沒那麼糟。」當然,我們也總是如此勸告失意、不得志的朋友。

透過這種簡單的勸告,我們往往更能夠平撫焦慮與沮喪的情緒,以一種更正面而開闊的思維來看待所發生的逆境與打擊,進而找出解決問題與困境的方法 ── 縱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,也會幫助我們更快走出低潮,重新出發。

因此,我們可以說,「正向思考」的一個重要意涵就是:
── 凡事都往好處想。

「凡事都往好處想」,意味著不論發生什麼事,尤其是發生逆境、挫折與打擊的時候,心中依然懷抱正向、開闊的想法,而不是晦暗的念頭。

■ 大學畢業,退伍後,他正好遇上了全球網路狂熱的風潮。在那個1990初期的年代,新聞、雜誌最引人聳動的報導,就是網路的世界,如何讓許多的年輕人,在一夕之間,成為百萬,甚
至千萬美金的大富翁。

在許多激勵人心的網路故事下,他也感染了時代的熱潮,一心想進入網路公司。幸運地,他接獲一家網路科技公司的面試通知,懷抱著憧憬與自信,他相信未來人生的美好,現在,機會之門終於為他打開。

但,很不幸的,所謂的機會之門終是幻想,再多的自信也無法阻止期望的破滅,他,失誤了,沒有通過面試。

帶著受挫的自信,以及對未來的迷惑,他打起了精神,在心底,以堅定的語氣告訴自己說:「下一個工作,一定會更好。」

一個月後,他進入一家外商公司,他從中學習到許多,也接觸到更廣的視野。1990年代末期,全球網路泡沫化,許多被歌頌的成功傳奇,終究成了不堪的泡沫。

這是一個平凡的故事,就如許許多多的人生際遇或事件,在其中,我們的期望不順遂,我們的自信被打擊,它們形成人生裡大大小小的逆境與挑戰。

首先,這故事是在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「期望」是不切實際的妄想,還是在告訴我們「自信」是沒有用的東西?當然都不是。

「期望」讓我們相信未來是美好的,「自信」讓我們能堅持往前進,它們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。但是,不論我們多麼自信,世界未必會順隨我們的「期望」──人生總有不如意的時刻,那些挫折與逆境發生的時刻。

因此,僅僅有「期望」與「自信」是不夠的,面對逆境、挫折與挑戰,我們還需要思想的力量,而且還是「正面」思想的力量 ── 以正向、開闊的想法,詮釋人生的逆境與挑戰 ── 這才是這個故事真正的重點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

正向思考 vs. 負向思考


正向思考 vs. 負向思考

為什麼遭逢挫折與打擊,有人可以圖思振作、繼續前進,有人卻消極沉淪、一蹶不起?
許多的研究都指出,這種差異,真正的根源存在於每個人大腦的思維之中。也就是說,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,而它們可以被簡化為兩種模式:

1. 「負向思考」模式
2. 「正向思考」模式

根據研究,「負向思考」的人,和「正向思考」的人,在思維上,存在著一些根本上的巨大差異。譬如說:

「負向思考」的人:
── 相信事情只會越來越糟;
── 相信個人沒有力量改變環境或現況;
── 他們往往也相信生命沒有什麼意義,至少沒有更高的意義;
── ....... 。

反之,「正向思考」的人:
── 相信任何再糟糕的情況都可能變得更好;
── 相信透過適當的行動,他們就會開始改變現況;
── 還有,他們似乎都相信,任何情況,縱然是磨難、挫折與彷彿的悲劇,也都存在著一種更高的
意義,雖然他們或許不了解這些意義是什麼;
── ....... 。

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,具有什麼意義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

當逆境發生 .....


當逆境發生 .....

人生,難免遭逢逆境、打擊與挫折。
當逆境、打擊與挫折發生的時候,你的反應,是什麼?
── 是逃避、沮喪,還是承擔、克服?

讓我們看看下面的故事:

■ 他,陳長文先生,華人世界最著名的律師。2003年10月,一位員工盜賣客戶股票、捲款而去。高達30億元的債務,幾乎讓他的律師事務所,在一夕之間倒閉。

面對天文數字的賠償問題,該怎麼辦?
── 該承擔,還是逃避?
── 如果逃避,對得起客戶與良心嗎?
── 如果要賠,怎麼賠,賠得起嗎?
── ....。

萬般思緒,湧上心頭。
最後,他,說了這麼一句話:「不能背棄信任。我們原來是什麼,就是什麼。」

在一篇文章中,他指出這個事件帶給他的領悟:
── 挫折,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。

幾年後,他帶領公司度過危機。

沒有意志消沉、沒有精神癱瘓、沒有責怪人心貪婪、沒有責怪命運不濟、沒有譴責世界是不公平的,甚至,連一句抱怨的話語都沒有。

── 為什麼?
面對如此的逆境與打擊,為什麼陳長文先生可以如此坦然地面對、接受、承擔、繼續前進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摘錄自 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 開闊人生─「正向思考」九堂課 》一書。

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

綻放美麗人生


綻放美麗人生


如果說,創造是一種實現的能力。
它是把內在的思想與情感、志氣與夢想,帶進這個世界的能力 ── 那麼,你想把什麼帶進這個世界?

如果說,創造是一種與「可能性」打交道的能力。它是讓「未知」成為已知、讓「可能性」成為真實、讓「不存在」的事物成為存在的能力 ── 那麼,你想讓什麼成為真實的?

如果說,生命就是創造力;生命的綻放,就是創造力的綻放 ── 那麼,你的生命,會以哪一種樣子綻放?

■ 許芳宜,當代台灣舞蹈界在全球最受矚目的年輕舞蹈家,被譽為偉大舞蹈家,瑪莎.葛蘭姆﹝Martha Graham﹞的傳人,36歲獲頒國家文藝獎章。

她在舞台上的表演,自信,充滿魅力。
藝術家林懷民先生說:「看她的表演,捨不得將眼睛移開。」

她的成就與才華,是怎麼來的?
── 是天賦?
當然,創造力就隱藏在每一個人的天賦裡;
── 是自信?
是的,11歲時,她在舞臺上找到自信;
── 是對舞蹈的熱愛?
是的,她對舞蹈有熱切的愛;
── 是夢想與渴望?
是的,在學校的時候,她就渴望成為舞者。

許多人有天賦與自信、有熱愛與夢想,為什麼他們的才華、以及人生,卻遲遲無法綻放?答案,或許就隱藏在她老師對她的評語中:「專注於自己的最好。」

為了專注於讓自己變得「最好」,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,成為一名「舞者」:

── 在藝術學院時,她每天第一個到教室練舞;
── 她隻身到美國,尋找每一個「可能的」學習機會;
── 她在吃飯、搭公車、走路的時候,大腦裡想 的依然是舞蹈的各種肢體動作;
── 她忍受孤獨,藉著與身體對話,了解身體,不斷突破極限;
── .....。

在多年汗水與努力的灌溉下,她從一名小舞者,成為舞團的首席舞者。

至此,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,而她的才華、創造力,以及人生,一如舞台上的光,光華燦爛的綻放。


許芳宜小姐,她帶給這個世界的,是自己的天賦與才華;她讓自己的夢想,從「可能的」變成真實的;她的生命,以一種舞蹈家的方式,綻放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

林懷民


林懷民

■ 那一年,他從國外回到家鄉,行囊裡,有過去漸漸褪淡的記憶,也有對未來滿滿的期盼與夢想;那一年,家鄉裡的人民純樸敦厚、充滿人情味;那一年,他的家鄉,縱然稱不上是文化的沙漠,至少也是現代舞的荒漠。

許多個夜晚,他想起他父親與他的一段對話:
──「你的夢想是什麼?」他父親問。
──「一間房間,喝茶看書。」他回答。
──「丟臉。你只想到自己,心中沒有別人。」他父親怒斥。

他父親的訓示,深深震撼了他。自此,不論他做什麼事,心中總是懷抱他人。

── 不論你的夢想是什麼,讓你的夢裡有別人!
現在,他心裡懷抱的,不僅僅是他人,卻是整個國家與社會,他心裡所深深關注的,是他的同胞人民、以及這片養育他的土地。

現在,該是為這一片養育他的土地,付出貢獻的時候了,於是:|
── 他開始演講、辦講座,推廣現代舞;
── 他開始進入校園,教導學生現代舞;
── 他開始成立舞團,創作、表演現代舞;
── 他開始全國戶外公演,讓人民有機會認識現代舞;
── 他開始 .....。

他發現,不僅僅是現代舞,還有整個社會與人民的素養,以及對藝術創作的尊重。於是,在戶外公演的時候,他會不斷地要求每一位觀眾帶走周遭每一片垃圾;在他的要求中,蘊含著對整個社會的愛與期許 ...;

於是,他會中斷舞台表演,然後站在舞台上喝斥觀眾,只因為觀眾在表演途中拍照,影響了舞者的表演;在他憤怒的喝斥聲中,蘊含著對同胞的愛與期許 ...;

從此,一路走來三十年餘年,他留下的傳奇,不僅僅是《薪傳》、《九歌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水月》、《狂草》....等等經典舞碼,還有他改變當代文化、重塑社會精神面貌的不凡貢獻。

他,當代華人最偉大、最具有創造力的編舞家;他,以及所創立的《雲門舞集》,是台灣最
重要的文化標竿。他,就是林懷民先生。

── 不論你的夢想是什麼,讓你的夢裡有別人。
這是一句充滿了期許、觸動人心,且極富深意的一句話。這句話,既是林懷民先生對父親期許的回應,也是他心中對整個社會的期許。

這句話,感動了許多人,也啟發了許多人,讓他們在人生的選擇與行動之中,可以做出更大的選擇,可以包容更多的人,而不是只有自己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

是一連串的行動


是一連串的行動

■ 有一位年輕人,想要成為詩人。一天,他去拜訪一位有名的詩人前輩,表達出他想要成為一位詩人的自我期許。

──「可以讓我欣賞你的詩作嗎?」前輩問。
──「奧,嗯 ....,我還沒開始寫呢。」年輕人支支吾吾地回答。
──「你不是想成為詩人嗎?」前輩再問。
──「是的,我想。」年輕人回答。
──「那怎還不開始寫呢?」前輩好奇地問。
──「是這樣的,我想等到成為詩人的時候,再開始寫。」年輕人誠懇地回答。

聽到這回答,那前輩不禁莞爾,說:「年輕人,不是等你成為詩人的時候,你才能開始寫詩;事實是,當你開始寫詩的時候,你開始成為真正的詩人。」

或許,要成為詩人的創造過程,是如此的:

──「想」成為詩人;
── 開始「寫」詩;
──「寫」更多的詩;
── 投稿,發表詩作;
── .......... ;
── .......... ;
──「成為」詩人。

你看出來了嗎?
在「想」成為詩人,和「成為」詩人之間,有許多的動作需要被表達,只有透過這些動作,創造才能夠被實現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

最被誤用的迷思


最被誤用的迷思 

對偉大的心智而言,或許,最被誤用的迷思,就是關於「記憶力」的迷思了。這些迷思,包括了:

── 要有好創意,先要擁有好的記憶力;
── 有好的記憶力,才能有好的智力;
── 過目不忘的能力,輕鬆建立人脈、快速成功致富;
── 好的記憶力,是成功的墊腳石;
── .........。

因為這些迷思,許多人一窩蜂地去學習如何強化自己的記憶力,彷彿當記憶力變好了之後,就會擁有創造力、就會人際關係良好、就會擁有幸福成功的人生。

因為這些迷思,所以市場上許多潛能開發的課程,推銷可以讓大腦在幾分鐘之內記住一連串的事物。在說明會上,他們會表演強力的記憶力。他們或許請觀眾說出三十個,甚至五十個任何日常物品的名稱,表演者可以在幾分鐘之內把這些物品一字不漏地依順序說出來。

── 這種廣告很吸引人?
我承認。

── 手法很神奇?
我也承認。

── 它們是創造力?
答案,是,也不是。

── 為什麼?

這要從三方面來談:

1. 表演手法是陷阱

2. 缺乏意義的需求

3. 目標的達成上,真實的效果不明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

我應該要記住嗎?


我應該要記住嗎?

■ 曾經,愛因斯坦遇到一個朋友,當時,愛因斯坦剛剛發表了「狹義相對論」,並且提出了「光速不變性」的革命性概念 ....;

──「光速到底是多少?」朋友問。
──「不知道。」愛因斯坦回答說。
──「.... 不知道?你是位科學家,竟然不知道光速是多少?」那朋友非常驚訝。
──「我應該記住光速是多少嗎?我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,而不是用來記住這些數字的。」愛因斯坦回答。

這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什麼?
是在告訴我們,「思考」是重要的,是嗎?
當然,這是相當明顯的。

除此之外,這故事還有一個重要的訊息,隱藏在故事裡的不同思索中,而這種不同的思索,會影響人們在心智潛能的運用或開發上,會採取的方法,或可能的途徑。

那麼,隱藏在故事裡的重要訊息是什麼?
它又如何影響人們的決定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

亨利‧福特


亨利‧福特

■ 亨利‧福特﹝Henry Ford﹞,二十世紀偉大的實業家,工人出生,沒有唸過多少書,卻創建了世上第一個汽車王國。

一個沒有多少學問的人,卻創建了龐大的事業,亨利‧福特的成就讓許多很有學問的人感到不舒服。於是,他們開始批評亨利‧福特的無知。

一天,亨利‧福特邀請這些有學問的人到他的辦公室,他願意回答他們所有的問題。這些批評者接受了邀約,他們想要當面讓亨利‧福特感到難堪,於是他們準備了許多的難題。

可是,針對每一個問題,亨利‧福特把知道答案的員工請到辦公室,來回答每一個問題。
針對這個現象,那些批評者有話說了 ...;

──「你真的什麼都不知道,你讓員工來回答所有的問題,這不是無知嗎?」批評者說。
──「如果我能找到答案,我為什麼需要去記住它們呢?」福特反問。

最後,福特說:「我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,就是思考。思考是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,這就是為什麼很少人願意去思考的原因。」


在這故事中,創造力是什麼?
是設計出一輛汽車,還是創立一個汽車王國?
顯然,兩者都是。

你理解了嗎?
亨利‧福特的創造力不在於設計出一輛汽車;亨利‧福特的創造力是在於他的組織能力、領導能力,以及他一心想要讓汽車普及的強烈信念。

透過不凡的組織與領導能力,亨利‧福特創造一個環境,結合一群擁有不同才能的人,去實現他的信念。最後,他改變了汽車製作的流程,大幅度降低了汽車的製作成本,終於讓一般大眾都能買得起汽車,他也建立了自己的汽車王國 ── 這就是亨利‧福特的創造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

創造力,與什麼有關...?


創造力,與什麼有關...?

曾經,在一本書裡面看到這麼一句話:

玻爾西亞家的專制,造就了文藝復興。
相對之下,瑞士五百年的和平又造就了什麼?
只有咕咕鐘而已。

顯然,這是一句反諷的話,嘲笑瑞士這個國家,空有五百年的和平,卻沒有不凡的文化與藝術,
暗示了瑞士這個國家,是沒有創造力的國家。

瑞士,真的沒有創造力嗎?
好像是,當我們把瑞士和其他國家比較的時候:

── 種性制度嚴密的印度,有吠陀經、奧義書等經典,並且孕生了佛教與印度教;
── 戰亂殺戮的伊斯蘭世界,有伊斯蘭的聖典,可蘭經,並且曾經孕生偉大的波斯帝國;
── 中國,古老的民族,有太極拳、少林功夫、禪宗、道教、孫子兵法,以及漢唐盛世;
── 年輕的國家,美國,不僅製造出世界第一顆原子彈、並且讓人類登上月球,二十世紀末
還發明了電腦與網路,讓世界連接在一起,是現今最強大的國家;
── .........。

看來,只有咕咕鐘的瑞士,的確是缺乏創造力的。
可是,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
答案,不盡然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

想像的對話


想像的對話

■ 曾經,有一位陌生女子,打電話給米爾頓‧艾瑞克森,希望能得到他的協助。

她說:「我無法與人談論我的問題,因此,我希望在晚上的時候,我可以把車子停在你的車道上面,我會想像你就坐在我的車裡,聽我說明我的問題。」艾瑞克森,答應她的要求。

於是,在許多個夜晚之後,這女子終於再度打電話告訴艾瑞克森,她已經解決了困擾她的個人問題。


這故事,是要告訴我們什麼?

是在告訴我們,當我們有心理困境的時候,打個電話給心理醫師,跟他借車道,想像與他對話,是嗎?當然不是。當我們這麼做,肯定會被認為真的瘋了。

事實上,這故事有重要的暗示,那是關於「人類的心智可以如何運作」的暗示,它是使得「想像與一位心理治療師對話,就能治癒自己」這彷彿不可思議的事件,成為可能的重要暗示。這個暗示,就發生在那女子身上。

那麼,在那位女子的身上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
心智又是如何運作的,使得僅僅透過「想像與一位心理治療師的對話」,就能治癒自己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1月15日 星期四

成為事物


成為事物


真正「在意念上使自己變成事物本身」,不僅僅只涉及了抽象的思維與想像部份,往往也涉及了生理的活動,那往往就是所謂的模仿過程。

如果你理解了,那麼,要如何才能做到「在意念上使自己變成事物本身」呢?
答案就是:透過想像力、感覺、思索、生理活動 .....等等心智所有的屬性,把自己放在事物上面。

譬如說,把自己放到一條河裡面,那麼:
── 透過想像力,想像自己就是一條河,你現在是什麼樣子?你的身軀是什麼樣子?是否清澈?
── 你在哪裡?在高山裡、河谷裡,還是平地裡?
── 你流過什麼?河的兩岸有什麼?是否流經大石塊?是否激起水花?有沒有魚在游動?
── 你聽到什麼?看到什麼?有鳥飛過的振翅聲嗎?有雲飄過嗎?
── 你的身體可以如何稍微的左右擺動,彷彿你的身體真的是一條河蜿蜒流過?
── ........?

安安靜靜地,閉上眼睛,用心智所有的力量去做它,跟隨想像力、也跟隨感覺 ....,慢慢地,意象會開始自己流動,感覺也會開始流動 ......,全心全意地去做,有那麼一刻,你會如此地沈浸在自己的幻想中,以至於你完全忘了自己是一個「個人」,卻彷彿真的是一條河。

是的,就在那一刻,你真的變成了一條河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

一頭羊兒的感激之情


一頭羊兒的感激之情


■ 1998年,我有一位朋友旅遊西藏,期間,發生了一件「奇遇」,令他不斷回味思索 ...。

事件是如此的;距布達拉宮不遠處,有一座小山丘,我朋友登上小丘,想找一個不錯的地點,拍幾張布達拉宮的照片。

在丘頂,他看到一頭羊從草叢中走了出來,與他四目相對。他發現,那羊兒身上,從羊角到身軀到四隻腿,竟然纏繞著許多電線。顯然,有人惡作劇。

一時不忍,我朋友便對那頭羊說:「乖,我幫你把這些電線拿走!」彷彿聽得懂人話似的,那頭羊走到他身前,讓我的朋友把牠身上纏繞的電線都取下來。

把電線都取下後,我朋友說了一句:「好了。」然後,突然之間,那羊兒用頭往我朋友的小腹撞了一下。我的朋友嚇了一跳,退了幾步,心裡頭有點害怕那頭羊再來撞他,便走下山丘離開了。

當天晚上,他在心頭思索、玩味著這件事,不知不覺地他想像自己好似那頭羊,不知什麼緣故被人在身上纏繞著許多電線,心裡一定不好受;然後遇見一個人,好心地把牠身上的電線都取了下來 ...,想著想著 ....;

....突然間,我朋友感到有一種強烈的感覺,帶著某種領悟:那頭羊彷彿是在「撞」他,事實上卻是在對他表達某種「感謝之意」。

我的朋友說:「在那一刻,我明確地感受到那頭羊兒心中的感謝之情。」


在我朋友身上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他真的「感受到」那頭羊兒對他的「感激之情」嗎?
如果是,這又是如何發生的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 

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

「洞察力」的基本條件

「洞察力」的基本條件


再說一次:「洞察力」的兩個基本條件,或因素是:

1. 「觀察」的能力
2. 「思索」的能力


1. 觀察你所注意到的是什麼?

首先,艾瑞克森觀察到的是,一個嬰孩如何「從爬行、到站立、到行走」的一連串學習過程。

2. 思索你所觀察到的,有什麼意義或啟示?

再來,艾瑞克森思索「從爬行、到站立、到行走」的這個過程的含意,進而領悟到,透過像
嬰孩一般的學習歷程,他可以再次讓身體活動。

你理解了嗎?
艾瑞克森驚人的「洞察力」,就是由此發展出來的,透過「觀察」與「思索」的結合,洞察力就會產生。

在這裡,或許你又有疑問了,你說:「每個人都有觀察能力,也都會思索,但是,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產生洞察力?」

這是一個好問題。
答案,或許就在於一般人所觀察的尺度,僅限於細節,而不夠整體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

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

隱藏的結構

隱藏的結構

真正具有不凡心智的人,往往具有某種洞察力,他們能夠「看出」隱藏在混亂的表面事物與現象之下,存在著某一種的規律或法則。

就像許多人都玩過的一個遊戲:
── 請記下「149162536496481100」這個數字。

這是一串彷彿混亂的數字,因此,背下它不是一個好的方法,縱然我們能花點時間記住這一串數字,但是,能牢記多久?三天,一個月,還是半年?

基本上,要長時間地牢記這一串數字是不容易的,也沒有意義。除非,我們能夠理解到,既然是一個遊戲,顯然就有一個竅門,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找到記住它的方法。

那麼,這個竅門是什麼?
有些人很快地就「看出」,這一串混亂數字,隱藏著一種結構:它是由 1 的平方、2 的平方、3 的平方、....、9 的平方、10 的平方,這些數字所串聯起來的。

你理解了嗎?
這雖然是一個簡單的例子,這如高斯的那道算式一樣,但是,要看出裡面所隱藏的規律,依然需要不凡的洞察力,而真正的創造力,需要洞察力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摘錄自 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/劉曙彰 著 諾奕思文化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轉貼、分享、推薦或購買《點亮生命創造力》一書。